亞洲是最大和人口最多的大陸,擁有最大(俄羅斯)和人口最多(中國)的國家。
亞洲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約佔地球陸地面積的 30%。它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陸,約佔總人口的 60%。
亞洲構成了歐亞超大陸的東部;歐洲佔據西部。兩大洲之間的邊界存在爭議。然而,大多數地理學家將亞洲的西部邊界定義為沿著烏拉爾山脈、高加索山脈、里海和黑海的間接線。亞洲與北極、太平洋和印度洋接壤。
古希臘人最初使用地理術語“亞洲”來描述其帝國以東的文明。然而,古代亞洲人民將自己視為一個多元文化的混合體,而不是一個集體群體。今天,“亞洲”一詞被用作一個文化概念,而次區域分類則描述了該大陸獨特的地緣政治特徵。這些分類是西亞、中亞、南亞、東亞、東南亞和北亞。
今天,亞洲是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巴林、孟加拉國、不丹、文萊、柬埔寨、中國、格魯吉亞、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公民的家園、黎巴嫩、馬來西亞、馬爾代夫、蒙古、緬甸(緬甸)、尼泊爾、朝鮮、阿曼、巴基斯坦、菲律賓、卡塔爾、俄羅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韓國、斯里蘭卡、敘利亞、塔吉克斯坦、泰國、東帝汶(東帝汶)、土耳其、土庫曼斯坦、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和也門。
亞洲的自然地理、環境與資源、人文地理可以分開考慮。
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裡,亞洲在世界市場的份額急劇增加。今天,亞洲國家在許多農業、森林、漁業、採礦和工業產品的生產中名列前茅。產量的增加給非洲大陸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負面的環境影響。
氣候與農業
亞洲幅員遼闊,氣候多樣且極端。它擁有地球上一些最冷、最熱、最潮濕和最乾燥的地方。雖然整個大陸存在許多不同的氣候,但亞洲的氣候通常可以分為三個區域:北部/中部、西南和東南部。
該大陸的北部/中部地區受到寒冷和乾燥的北極風的影響,尤其是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該地區的中部和南部地區種植了大麥、蕎麥、小米、燕麥和小麥等較堅硬的穀物,那裡的永久霜凍抑制了植物的生長。畜牧業在這個區域也很重要。例如,在蒙古,75% 的農業用地用於飼養牲畜,如綿羊、山羊和牛。
西南帶是一個乾燥炎熱的地區,從蒙古的戈壁沙漠經過巴基斯坦、伊朗,進入阿拉伯半島。該地區很少有地區有足夠的水分和降水來生產農作物。大麥和玉米等穀物是一些國家的主要灌溉作物。然而,缺乏適合穀物的牧場,這意味著耐熱蔬菜和水果在該地區種植得最為廣泛。棗、無花果、杏、橄欖、洋蔥、葡萄和櫻桃是這些水果和蔬菜作物中最重要的。
東南地區受夏季風季節影響較大。在這個季節,喜馬拉雅山以南的低壓系統會吸引來自印度洋的充滿水分的風。喜馬拉雅山推動這些風向上,導致雲和降水迅速形成。因此,東南亞的許多地區被認為是地球上最潮濕的地方,每年的降雨量超過 254 厘米(100 英寸)。
東南亞的高溫和降水水平是生產水稻和熱帶水果的完美條件。大米是亞洲最重要的農產品之一,也是整個大陸的主要主食。2010 年,亞洲收穫了近 5.7 億公噸(6.27 億短噸)大米,佔該大陸穀物總產量的 50% 以上,約佔全球大米總產量的 90%。亞洲的大米消費量也最高,平均每人每年超過 79 公斤(175 磅)。因此,亞洲大部分大米都留在該地區,國際貿易率相當低。
東南亞也是熱帶水果的主要產地,如芒果、木瓜和菠蘿。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芒果生產國,2010 年約佔全球總產量的 40%。泰國和菲律賓是該地區的主要菠蘿生產國。
林業和漁業
林業,即森林中樹木和其他植被的管理,在一些精選的亞洲國家中是一個重要但受到威脅的產業。中國、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佔亞洲林地的一半以上。中國是木材產品的主要出口國,人造板產量、紙張和木製家具均居全球首位。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都是熱帶木材的主要生產國。這些熱帶木材,如柚木,主要用於製作高品質的家具和地板。
在過去的 10 年中,亞洲的森林覆蓋面積增加了 3000 萬公頃(7400 萬英畝),以建立人工林,在這些人工林中可以集中管理樹木以提高產量。木材行業估計,到 2020 年,亞洲將有大約 45% 的木材來自人工林。隨著天然林資源的持續枯竭,這些人工林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然而,外部和內部壓力威脅著亞洲的木材工業。快速增長的人口極大地增加了對林產品的需求。儘管亞洲更多的森林受到環境保護,但寬鬆的立法和執法卻讓非法採伐和木材走私猖獗。在發現高價值物種的東南亞尤其如此。因此,亞洲國家的森林砍伐率是世界上最嚴重的。
亞洲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漁業和水產養殖生產區域。水產養殖是在受控環境中飼養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2008 年,亞洲海洋捕撈區的產量約佔全球魚類捕撈量的 50%。世界十大魚類生產國中有六個位於亞洲:中國、印度尼西亞、日本、印度、菲律賓和緬甸(緬甸)。2008 年,亞洲還生產了約 90% 的世界水產養殖魚類。
海鮮對許多亞洲人的生活方式極為重要。美國國家地理學會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和日本是世界領先的海產品消費國,年消費量分別為 6.94 億和 5.82 億噸(7.65 億和 6.41 億噸)。該研究強調每種魚類對海洋環境的影響不同,該研究根據消耗的魚類數量和類型測量了每個國家的“海鮮印記”。雖然日本吃更大、質量更高的魚,但中國龐大的人口正在以高得多的速度吃小魚。這是因為中國和許多東南亞國家一樣,正在經歷中產階級人口的快速擴張。更多的人買得起昂貴的食物。
採礦和鑽井
採掘活動是許多亞洲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印度尼西亞是非洲大陸生產力最高的礦業經濟體。這些國家提取了許多相同的礦物。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鋁、黃金、錫和煤炭生產國。印度也是鋁和鐵礦石的主要生產國,以及其他礦物,如重晶石(用於鑽井液)、鉻(用於鋼鐵生產和染料)和錳(用於鋼鐵生產)。俄羅斯是煤炭、鎢(用於鋼鐵生產)、鑽石、鐵和鋼的主要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煤炭、黃金、銅和錫的主要生產國。
阿拉伯半島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儲量。這些化石燃料被用於能源和燃料,並使該地區成為國際經濟中最重要的地區之一。在整個阿拉伯半島和中東發現的石油質量最高:輕質低硫原油。輕質低硫原油用於製造汽油、煤油和柴油燃料。它在整個發達國家都有持續的需求。
2010年,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液體生產國,每天生產1007萬桶液體燃料。(一桶油為 159 升,或 42 加侖。)它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量,大約為 2500 億桶。沙特阿拉伯的經濟嚴重依賴石油出口,佔該國總收入的 80% 至 90%。2010 年,沙特阿拉伯、伊朗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約佔全球液體燃料產量的 57%。
亞洲液體燃料行業的另一個主要參與者是俄羅斯。俄羅斯在西伯利亞擁有石油儲量,在整個北極地區擁有大量天然氣儲量。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也是歐洲最大的天然氣供應國。俄羅斯沒有在北冰洋大舉鑽探,但工程師們表示,該地區擁有數百萬桶石油和天然氣儲量。
建築環境
亞洲包含一些世界上人口最多和發展最快的城市。中國上海和印度孟買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他們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其他城市,如孟加拉國的達卡和印度的德里,正在迅速發展。
主要由石油、技術和製藥行業提供資金的經濟投資激增,推動了中等城市發展成為重要的大都市地區。證明這一點的兩個城市地區是印度的海得拉巴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迪拜。
印度海得拉巴是安得拉邦的首府,人口超過500萬。綽號“Cyberabad”的這座城市已經發展成為世界上主要的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製藥生產中心之一。海得拉巴積極促進其熟練的勞動力和廉價的投資機會。事實上,該市於 1998 年開設了一個名為 HITEC City 的鄉鎮,以吸引國際 IT 公司。如今,HITEC 擁有眾多國內和國際 IT 公司的辦事處,包括甲骨文公司、通用電氣和微軟。微軟在美國以外最大的研發園區位於 HITEC 綜合體中。
海得拉巴還在製藥和生物技術行業進行了大量投資。生物技術是操縱生物以生產有用的產品,例如改變遺傳材料來製造藥物。與 HITEC 城非常相似,海得拉巴的基因組谷是一個大型設施園區,擁有 100 多家生物技術公司,包括諾華、孟山都和輝瑞。該市還開發了用於研究納米技術以及製造先進半導體和太陽能技術的校園。這種對高科技產業的積極投資很可能會繼續為這座城市帶來收入和就業機會。因此,海得拉巴必須應對未來需要更多商品和服務的不斷膨脹的人口。
迪拜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UAE) 的七個酋長國之一。酋長國是由稱為埃米爾的穆斯林君主統治的政治領土。由於強勁的經濟增長,迪拜的人口在 2010 年迅速增長至約 180 萬。
房地產和建築業佔該市經濟的 20% 以上。城市基礎設施以現代人類歷史上空前的速度擴張。迪拜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哈利法塔。哈利法塔海拔略高於 828 米(2,700 英尺)——幾乎有一公里高。這座城市的波斯灣沿岸是朱美拉棕櫚島的所在地,這是一個形狀像棕櫚樹的人工島。朱美拉棕櫚島擁有 4,000 個住宅用地,使迪拜的海岸線翻了一番。該市的交通基礎設施也在快速擴張。該市的國際機場將很快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場。迪拜地鐵系統是阿拉伯半島上第一個城市火車網絡。
迪拜的快速發展、溫暖的氣候和奢華的生活方式吸引了許多外國人來到這座城市。迪拜是 2009 年世界上訪問量排名第 10 的城市。迪拜被稱為“中東購物之都”,擁有 70 多個購物中心。由於居住在該市的外國人佔多數,迪拜也被稱為“世界外籍人士之都”。該市超過 75% 的人口是男性,主要是來自印度和菲律賓等國家的勞動力,他們來到迪拜的建築行業工作。勞工們惡劣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受到了國際社會的批評,尤其是與這座城市作為世界奢侈品之都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亞洲擁有許多最先進的工程奇蹟,可以解決複雜的基礎設施問題。中國的三峽大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大壩高 185 米(607 英尺),橫跨長江,全長 2,335 米(7,660 英尺)。它為數百萬家庭、企業、醫院和學校提供安全、負擔得起的電力。
然而,這個龐大的項目對人類和自然環境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長江大壩造成的水庫淹沒了 632 平方公里(244 平方英里),淹沒了數百個城鎮和村莊,超過 120 萬人流離失所。它淹沒了數百個工廠、礦山和垃圾場,使工業污染物和垃圾進入水庫。水庫還威脅到鳥類、魚類和其他野生動物種群的棲息地。
印度古吉拉特邦的賈姆納加爾煉油廠是世界上最大的煉油廠。煉油廠是指將原油加工並提煉成有用產品的工廠,例如汽油、煤油和柴油。被稱為“世界煉油之都”的賈姆納加爾擁有每天 124 萬桶石油的煉油能力。工廠佔地面積比英國倫敦市還大。
日本的新幹線列車網絡是世界上最快的高速鐵路線之一。所謂的“子彈頭列車”可以達到每小時 300 公里(每小時 186 英里)的速度。新幹線連接本州島和九州島上的大多數主要城市。連接東京和大阪的東海道線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高速鐵路線。自 1960 年代中期鋪設鐵路以來,它已運送了大約 50 億人。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是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航天港。該設施於 1950 年代後期開放,當時中亞大草原是蘇聯的一部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 Sputnik 1於 1957 年從拜科努爾發射升空,第一艘將人送入軌道的航天器(東方 1 號,搭載蘇聯飛行員尤里·加加林)於 1961 年發射升空。如今,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位於哈薩克斯坦南部,雖然它是租給俄羅斯並由俄羅斯維護的。最先進的設施允許發射載人和無人航天器,對國際空間站 (ISS) 的支持和維護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