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巴西位於南美洲,是世界第五大國,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巴西面積 8,511,965 平方公里(3,286,482 平方英里),南北延伸 4,320 公里(2,684 英里),東西長 4,328 公里(2,689 英里),海岸線總長 7,491 公里(4,655 英里)。巴西與除智利和厄瓜多爾以外的所有南美洲國家接壤。巴西首都巴西利亞位於該國中西部;其最大的城市聖保羅和里約熱內盧位於東南部。
人口
2000年7月巴西人口約為1.7286億,比1991年的1.4683億增長了17.7%。2000 年的出生率估計為每千人 18.84 人,死亡率為每千人 9.37 人。人口增長率在 1980-1990 年間平均每年下降 1.9%,到 2000 年下降到 0.94%,這反映了巴西政府在 1990 年代製定的計劃生育計劃的影響。據預測,到 2010 年人口將達到約 1.9 億。
巴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第五人口大國。巴西人最集中的地方是大西洋沿岸地區。在總人口中,米納斯吉拉斯州、里約熱內盧州和聖保羅州約佔 41%;南里奧格蘭德州、巴伊亞州、伯南布哥州和塞阿拉州約佔 23%;其餘各州持有約 36%。人口高度城市化,78%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大約 29% 的人口年齡在 0-14 歲之間,66% 的人口年齡在 15-64 歲之間,只有 5% 的人口年齡在 65 歲以上。
大約 55% 的巴西人口是白人,他們是葡萄牙人、德國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和波蘭移民的後裔;38% 是白色和黑色混合的;6% 是非洲裔黑人;其他佔 1%。移民是巴西人口結構的主要決定因素。在殖民時期,葡萄牙人和非洲人移民到巴西東北部地區。在 1821 年至 1945 年期間,大約 520 萬歐洲人移民到巴西,定居在南部農業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西的日本人社區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籍日本人群體,擁有超過 100 萬移民。
咖啡
巴西的咖啡產量從 1995-96 年的 100 萬噸增加到 1998-99 年的 214 萬噸,在 4 年內翻了一番多。然而,1999-2000 年產量略有下降至 185 萬噸。1999-2000 年產量的下降與咖啡生產國協會(ACPC)的一項協議有關。ACPC 制定了一項計劃來減少世界咖啡供應量以提高其價格。每個國家保留的咖啡量設定為出口量的 20%。然而,巴西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
大豆
1999-2000 年收成期間,巴西大豆產量大幅增加。1994-99 年大豆的平均產量為 2823 萬噸,僅 1999-2000 年就為 3250 萬噸。1999-2000 年大豆產量的增長相當於 1994-99 年平均水平的 15%。這一增長是由於巴西東南部地區的有利天氣,大部分農場都位於該地區。另一個積極影響是貨幣貶值後世界市場增加了從巴西的進口。大豆出口增加了 24%,從 1998-99 年的 893 萬噸增加到 1999-2000 年的 1116 萬噸。巴西是世界第二大大豆生產國和出口國(僅次於美國)。用於大豆生產的總面積等於 13。
橙子
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橙子和橙汁生產國和出口國。1999-2000 年巴西的總產量為 110 萬噸,佔世界總產量的 47%。巴西的橙汁消費量非常小,1999-2000 年僅為 18,000 公噸。其餘部分出口,1999-2000 年為 116 萬噸(包括橘子汁)。1999-2000 年間,巴西的橙子產量和出口量分別比 1998-99 年的水平下降了 19% 和 11%。
糖。自葡萄牙殖民時代以來,巴西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糖生產國和出口國。甘蔗生產集中在東北地區。巴西公司將甘蔗加工成糖和酒精。糖主要出口到世界其他地區,而酒精主要用作乘用車的燃料。巴西的乘用車由油和酒精的組合或僅由酒精驅動。在 1973-74 年世界石油危機之後,巴西政府為在乘用車中使用酒精製定了研究和財政激勵措施。1999-2000 年巴西的食糖產量為 2010 萬噸。1999-2000 年的糖出口量為 1130 萬噸。
煙草
煙草是另一種主要農產品。巴西是世界第三大煙草生產國(僅次於中國和印度)和最大的煙草出口國。在 2000 日曆年,巴西生產了 493,100 公噸煙草,出口了 350,000 公噸煙草。巴西的煙草產量從 1996 年的 365,000 公噸增加到 2000 年的 493,100 公噸,增長了 35%。巴西的煙草出口量從 1996 年的 282,500 公噸增加到 2000 年的 350,000 公噸,增長了 24%。
可可
自 1989 年以來,巴西的可可生產一直受到混合天氣模式和金縷梅真菌感染的影響。儘管存在這些問題,巴西仍是世界第三大可可生產國和出口國(僅次於科特迪瓦和加納)。2000 年的可可產量是 30 年來最低的,下降了 21%,從 1999 年的 159,119 公噸降至 2000 年的 125,290 公噸。然而,出口增長了 3%,從 1999 年的 93,295 公噸增加到 2000 年的 96,100 公噸. 巴西的巧克力消費量從 1988-89 年到 1995-96 年增長了 89%,從 62,700 公噸增加到 118,500 公噸。2000 年可可進口量增加了 67%,創下歷史新高,從 1999 年的 50,350 公噸增加到 2000 年的 84,100 公噸。政府試圖開發新的抗真菌可可菌株,
玉米
巴西是世界第三大玉米生產國(僅次於中國和歐盟)。1999-2000 年玉米產量為 3160 萬噸,比 1998-99 年的 3235 萬噸下降 2%。1996-97 年之後的消費高於生產,產生了進口需求。玉米進口量很小,1999-2000 年僅為 179 萬噸。由於政府的生產激勵措施,預計未來玉米產量將超過消費量。
牛肉
巴西是世界第二大牛肉生產國(僅次於美國)和第三大牛肉出口國(僅次於澳大利亞和美國)。2000 年牛肉產量為 630 萬噸,比 1999 年的 605 萬噸增加了 4%。2000 年牛肉出口量為 650,000 公噸,比 1999 年的 550,000 公噸出口量增加了 18%。2000 年歐洲的瘋牛病幫助促進了巴西的牛肉出口。1999 年,歐盟是巴西近 70% 的牛肉出口市場。然而,巴西出口商擴展到其他現有市場(如美國)和新市場(主要是亞洲)。儘管 1999 年對美國的出口增長了 50%,達到 50,376 公噸,
乳製品
巴西的乳製品產量位居世界第六(僅次於美國、印度、俄羅斯、德國和法國),但其所有產品都在國內消費。2000 年新鮮牛奶的總產量為 2280 萬噸。
家禽
巴西的家禽產量居世界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中國)。巴西的肉雞出口量也位居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香港)。在過去的 5 年中,肉雞產量顯著增加。肉雞產量從 1995 年的 405 萬噸增加到 2000 年的 545 萬噸,增長了 35%。肉雞出口量從 1995 年的 424,000 公噸增加到 2000 年的 850,000 公噸,僅 5 年就增長了 100%。出口的大部分增長發生在 1999 年和 2000 年,當時雷亞爾貶值促進了肉雞出口。2000 年歐洲的瘋牛病幫助增加了肉雞出口。1999 年家禽出口增長了 26%,2000 年增長了 20%。
其他
2000 年巴西的豬肉產量為 195 萬噸,主要用於國內消費。捕魚量有限,由於熱帶氣候,巴西不飼養羊肉和綿羊。
製造業
1999 年製造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 22.7%,1998 年勞動力佔勞動力的 11.8%。製造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從 1979 年的 31% 下降到 1989 年的 29.5%,1998 年下降到 22.7%和 1999 年。這部分是由於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缺乏外國投資和通貨膨脹問題造成的。通脹帶來的不穩定性和政府政策的不確定性導致製造業增速大幅波動。製造業的主要產品是電視機、錄像機、電話和計算機芯片。以國內為導向的國企有少數,如Consul、Brastemp等。還有一些公司主要以出口為導向,如諾基亞、英特爾和康柏。
國家對製造業的參與發生在紡織品和服裝、鞋類、食品和飲料的生產中。這些行業佔製造業的很大一部分,但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也有一些新的行業在政府的幫助下發展起來。機械和運輸設備、建築材料、甘蔗和木材衍生物以及化學品是重要的製造業。通過部分擁有這些公司,政府直接參與石油加工行業和客機行業。通過出口補貼和低息貸款,政府間接參與紡織業和機械業。
運輸車輛
汽車是巴西最重要的製造產品。1998 年巴西的乘用車產量約為 125 萬輛乘用車、350,000 輛商用車和 17,000 輛拖拉機。機械和運輸設備是巴西最大的出口產品,1998 年為 126 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 25%。巴西擁有通用汽車、大眾汽車、福特汽車、菲亞特汽車、本田汽車和豐田汽車的製造廠。工人高度工會化,在製造業中獲得最高的薪水。1998年,該行業從業人員292,290人。
鋼
1998年粗鋼產量為2576萬噸。豐富的礦石儲量和國內對鋼鐵產品的高需求幫助了該行業。1998 年巴西出口了 367 萬美元的鋼鐵和礦石。
紡織品
全國紡織工業佔世界產量的 3%。總銷售額平均每年 190 億美元;1998 年出口額為 29 億美元。巴西擁有拉丁美洲最大的紡織經營設施。紡織業也是勞動密集型行業,1998 年僱傭了 143 萬人。纖維和皮革用於生產服裝、鞋子和箱包。巴西鞋主要出口到歐洲,以質量著稱。1998 年,巴西紡織業由 44,478 家主要是小型生產商組成。
紙
1998 年,巴西造紙和紙漿行業生產了 273,000 公噸新聞紙。該行業由大約 200 家公司組成,直接僱用大約 80,000 人從事加工業務,60,000 人從事林業業務。1998 年紙漿和廢紙出口為 10 億美元。
礦業
採礦業受到 1988 年憲法的保護,禁止外國直接採礦公司的多數參與。這對採礦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個挫折,因為國內投資者缺乏進行廣泛礦產勘探的資金。巴西私人投資者和巴西公司擁有大部分礦產行業。由於巴西礦業法,外國資本的參與非常有限。然而,國會在 1995 年批准了一項憲法修正案,允許私營公司(包括外國人)通過合資、放鬆投資和國有採礦廠私有化參與採礦業。不久之後,國有的 Companhia Vale do Rio Doce 被私有化。
1999 年,採礦業佔巴西國內生產總值的 0.6%。該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鋁土礦、寶石、鈳、黃金、鐵礦石、高嶺土、錳、鉭和錫的生產國。主要出口產品是鐵礦石、錫和鋁。位於巴西中西部的米納斯吉拉斯州、巴伊亞州和戈亞斯州擁有鑽石和其他寶石和半寶石礦床。1991年鑽石產量佔1500克拉,居世界第六。1997 年巴西的石油儲量估計為 6.57 億公噸。
巴西的鐵礦石儲量估計為 200 億公噸。採礦業務始於 1942 年,從位於該國中西部的米納斯吉拉斯州開採鐵礦石。在外資的幫助下,1974年鐵礦石產量增加到5940萬噸,到1985年產量達到1.86億噸。1981 年巴西成為世界最大的鐵礦石出口國,1985 年出口了 1.31 億噸,主要銷往日本和德國。
旅遊
1990 年代訪問巴西的遊客人數大幅增加。1994年,180萬外國遊客到巴西旅遊,創收19億美元。1999年,510萬外國遊客抵達,花費超過40億美元。1999 年阿根廷以 150 萬遊客排名第一,美國遊客以 60 萬遊客排名第二,德國以 30 萬遊客排名第三。1999 年遊客的平均年收入為 37,000 美元,他們平均每天花費 79 美元,這還不包括國際機票費用。巴西有超過 10,000 家酒店和其他形式的住宿。1998 年,大約 63% 的現有酒店客房被佔用。酒店創造了超過 100 萬個工作崗位並繳納了超過 4 億美元的稅款。
里約熱內盧的著名景點吸引著遊客:Pão de Açúcar(糖麵包山)及其纜車;科爾科瓦多(Corcovado)及其救世主耶穌基督的雕像;和科帕卡巴納海灘,那裡有美麗的人和馬賽克人行道。米納斯吉拉斯州的歷史名城歐魯普雷圖和巴伊亞的教堂也吸引了眾多遊客。生態旅遊在亞馬遜河谷的貝倫和馬瑙斯等城市,南部的伊瓜蘇瀑布,以及位於中西部的潘塔納爾洪水氾濫地區都有發展。巴西以其狂歡節而聞名,通常在二月舉行。里約熱內盧的 Desfile das Escolas de Samba(桑巴學校遊行)每年吸引數百萬遊客。
外國和政府對旅遊業的投資對經濟很重要。從 1994 年開始,美洲開發銀行 (IDB) 和巴西政府在東北地區投資了 12 億美元。對該地區的投資負責翻新機場、改善公共衛生、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恢復文化習俗。這些投資迅速拉動了東北地區的旅遊經濟,外資在東北沿海地區建設了數百萬美元的度假村。此類投資有助於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前往東北地區。IDB 和巴西政府資助的其他投資計劃用於亞馬遜和潘塔納爾地區以及巴西南部。
金融服務
政府擁有大部分金融部門,這是服務業的最大組成部分。巴西最大的 3 家銀行——巴西銀行、聯邦經濟登記局和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銀行(BNDES)——在 2000 年的總資產為 1815 億美元。三大銀行的資產約佔 23% 1999 年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政府持有 3 家國家銀行和各種國有銀行的大部分股票,但私有化的巴西第七大銀行聖保羅國家銀行 (BANESPA) 除外,以及里約熱內盧國家銀行 (BANERJ)。
巴西銀行是巴西最大的銀行,也是拉丁美洲最大的金融機構。它在 30 個不同的國家擁有 1290 萬客戶和代理機構,擁有 90,378 名員工。2000 年巴西銀行的總資產價值約為 710 億美元。第二大銀行聯邦經濟登記處的資產價值約為 630 億美元,2000 年僱傭了 102,614 名員工。BNDES 的資產價值約為 480 億美元,僱用 1,246 人。
巴西貼現銀行 (BRADESCO) 和 Itaú 擁有私營部門最大的資產。BRADESCO 擁有 360 萬客戶和超過 2600 萬個支票賬戶。2000 年 BRADESCO 和 Itaú 的總資產分別為 400 億美元和 270 億美元。
2000 年,巴西 50 家最大銀行的總資產為 4360 億美元,佔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 50% 以上。2000 年,這部分金融服務部門僱用了 492,230 人。
零售
該部門是服務業所有部門中就業人數最多的部門。僱用 500 名或更多工人的公司數量很少;1997年零售業500人以上的企業有75家,批發業500人以上的企業有31家。該行業的大部分就業人員來自員工人數少於 500 人的公司。零售和批發部門合計由708,635個零售和批發網點組成。1998 年該行業的總銷售額約為 3000 億美元。經濟中的零售連鎖店很少。他們中的大多數位於每個州的首府,但不屬於農村地區欠發達經濟體的零售環境。食品、雜貨、和其他零售連鎖店位於沿海地區,而小型家族企業則構成了較小城市的零售業。較小的零售企業負責僱用大量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