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丹麥位於北歐,主要與波羅的海和北海接壤。它由德國北部的日德蘭半島和近 406 個島嶼組成,其中約 80 個島嶼有人居住。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島嶼是西蘭島,該國的首都位於該島。福寧;和日德蘭。丹麥佔地 43,094 平方公里(16,621 平方英里),略小於馬薩諸塞州的兩倍。德國與丹麥共有 68 公里(42 英里)的邊界,另外 7,314 公里(4,545 英里)是海岸線。2000 年 7 月 1 日,厄勒海峽大橋竣工,連接丹麥和瑞典南部。丹麥王國還包括波羅的海的博恩霍爾姆島,以及格陵蘭和法羅群島的領土。
人口
丹麥 2000 年的人口為 5,336,394,預計到 2025 年將降至 5,200,000 左右。從 1960 年代後期到現在,生育率和死亡率一直在下降。出生時的平均預期壽命有所增加,但值得注意的是,丹麥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仍然低於所有鄰國,尤其是女性(1999 年女性的預期壽命為 78.3 歲,而在美國為為 80.1)。總體人口增長率一直保持在 0.31% 的低位。
丹麥人口極其同質化。截至 2000 年,97% 是丹麥人(斯堪的納維亞人),其餘是因紐特人(愛斯基摩人)、法羅人和德國人。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也在增加,結果在 2000 年只有 18% 的人不到 14 歲,15% 的人超過 65 歲。
人口高度城市化,約 85%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然而,與更南端的美國和歐洲國家等地相比,人口密度較低。值得注意的是,在丹麥,要被歸類為“城市”,一個定居點只需要 250 人(與希臘相比,“城市”被定義為 10,000 或更多的定居點)。城市化在 1990 年代已經放緩,一些丹麥人改變了這種模式並搬回了農村地區。
行業
製造業
1996年,製造業總產量的45%用於出口,占出口總額的75%。機械工程生產,尤其是電子產品,在該部門的價值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並在 1980 年至 1996 年間創造了約 12,400 個新工作崗位。丹麥幾乎所有電子產品都出口,包括測量儀器、麥克風、遠程設備等產品- 和無線電通信、計算機網絡、動力裝置、發動機控制和助聽器。相比之下,食品、飲料和煙草的生產/加工在 1993 年至 1997 年間佔製造業生產的比重從 30% 左右下降到 25% 左右。嘉士伯啤酒公司是最重要的飲料生產商,1998 年的營業額為 293 億丹麥克朗,僱傭了 20,500 名工人。製造業最大的雇主是金屬產品、機械和設備的製造商;食品加工業(培根工廠、乳製品廠、玉米廠和啤酒廠);紙張和圖形行業;和運輸設備製造商,尤其是造船業。很大比例的工人還從事木材和木製品的生產。
化學品
化學工業在過去十年也有所增長,1999 年佔歐盟所有化學生產的 24%。1996 年,丹麥是世界第二大人均藥品出口國,出口價值近 150 億丹麥克朗。諾和諾德儘管是最大的化工公司之一,但在許多方面仍具有典型的丹麥工業風格:一家高科技、高度專業化的公司,大量投資於研究(在本例中為胰島素、激素和酶) ),98% 的產品出口。
電力、煤炭、天然氣和石油
丹麥是西歐第三大石油生產國,1998 年每天生產 2.3335 億桶 (bpd) 石油,而同年天然氣儲量每年生產 2676.9 億立方英尺 (bcf)。當時的天然氣出口量每年超過 95 bcf,主要出口到瑞典和德國。1998 年丹麥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剛剛超過 3000 萬丹麥克朗。1999 年,能源和水工業共僱用了 17,000 人。Maersk/AP Møller 是丹麥最大的(任何類型的)公司,雖然最初是出於航運考慮,但它大量參與石油生產。挪威國家石油公司(挪威國有)和總部位於美國的跨國公司 Amerada Hess 是該行業的其他重要運營商。世紀末,丹麥仍在北海開闢新的勘探區域,並且有可能發現新的儲量。政府保留其在一些石油行業的股份,並授予勘探和開採權。
建造
建築業說明了工作密集型製造業下降的趨勢。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由於房屋建築、生產和就業的嚴重下降而遭受重創,該建築的就業率大幅下降,並在 1990 年代後期保持低位。建築產品的價值從 1972 年佔 GDP 的 12% 下降到 1996 年的 6%。在那段時間裡,就業人數減少了 43,000。建築業主要由小公司組成,其中獨立(有償)和協助(無償)配偶在就業人員中佔較大比例。丹麥該行業在 1990 年代上半葉迅速下降,導致該行業更加以出口為導向,部分原因是丹麥公司增加了在德國的活動。
服務
旅遊
1997 年,丹麥有 220 萬遊客到訪(比 1993 年增加了 4%)。1999 年,旅遊業產生了大約 440 億丹麥克朗的收入,比前一年增加了 100 萬丹麥克朗。這使其成為僅次於工業和農業的第三大部門。遊客參觀最多的景點是蒂沃利花園(哥本哈根)、樂高樂園(比隆)、安徒生故居和博物館(歐登塞)和維京船博物館(羅斯基勒)。古老的莊園和城堡也是熱門目的地,而哥本哈根港在 2000 年是歐洲遊輪上最受歡迎的站點之一。
旅遊業僱用了 70,000 多名(1999 年)在上述設施中的全職員工,以及 650 家酒店、30 家旅館、525 個註冊露營地和 100 多家青年旅館。1998 年,丹麥工商部、SAS、丹麥旅遊委員會等旅遊利益集團與地方當局聯手,將丹麥推廣為來自美國、德國、南歐的商人和富有的周末遊客的旅遊目的地、瑞典和俄羅斯。這個為期 3 年的國際營銷項目預計總耗資 770 萬美元,其中 SAS 支付 400 萬美元,工商部支付 130 萬美元,其餘將來自各個城市。
批發和零售貿易
服務業的就業以批發和零售業為主,1998 年有 441,000 人。然而,自 1970 年代以來,就業人數有所下降,因為該部門已經看到了相當大的縱向一體化(零售、批發和某些情況下的整體一體化)生產部門)。此外,1980 年代該行業內的合併(橫向整合)已經成為這兩個領域的標誌,使得批發和零售高度集中(少數公司主導市場)。1995年,4%的公司佔總營業額的75%左右。1998年,國內有8家批發商,其中最大的2家是馬士基和合作的FDB,1998年它們合計佔市場的61%。1998年的總交易額為107億美元。在零售業,儘管少數大玩家在整個行業中佔據主導地位,但仍然有大量的小商店;4 家零售店中有 3 家是單人企業,其餘主要是小公司或合作社。
電信
郵政和電信服務的增長超過任何其他業務部門;從 1992 年到 1998 年,生產率增長了 44%。從 1986 年開始放鬆對行業的管制,再加上政府支持的大力研發,使企業能夠利用新技術。然而,技術進步意味著增長並沒有伴隨就業的大幅增加,1996 年的就業人數為 45,000 人,與 1986 年相同。主要的電信公司至少部分歸外國公司所有。Ameritech(美國)擁有控股權的 TeleDanmark 和幾乎一半由 Bellsouth(美國)擁有的 Sonofon 手機共同佔據了超過 75% 的市場份額。
金融服務
從 1989 年到 1996 年,國內銀行和金融機構分支機構的數量下降了三分之一。這主要是由於丹麥的銀行在 1990 年代初背負了大量壞賬。自 1994 年以來,丹麥經濟和銀行貸款政策的改善促進了該行業的更加穩定,同時該國銀行之間也進行了一些整合。機構分支機構減少的同時,員工人數在同一 7 年中下降了 14%。1998年,丹麥有95家銀行,資產達2160億美元,而最大的5家銀行總資產達1790億美元,佔銀行業總資產的80%以上。兩家最大的銀行 Den Danske Bank 和 Unidanmark-Gruppen,還作為金融“超市”運營,提供廣泛的金融服務,佔金融服務市場的 50%。丹麥銀行技術先進,在計算機和電子轉賬系統的開發方面投入巨資,1998 年採用了第一個全國性的電子支付卡系統 (Dankort)。在過去十年中,商業服務業的就業人數一直在增加;到 1999 年,有 326,000 人在金融服務部門工作,丹麥丹斯克銀行僱用了 11,409 人,丹麥聯合銀行僱用了 9,960 人。1998 年採用了第一個全國性的電子支付卡系統 (Dankort)。在過去十年中,商業服務業的就業人數一直在增加;到 1999 年,有 326,000 人在金融服務部門工作,丹麥丹斯克銀行僱用了 11,409 人,丹麥聯合銀行僱用了 9,960 人。1998 年採用了第一個全國性的電子支付卡系統 (Dankort)。在過去十年中,商業服務業的就業人數一直在增加;到 1999 年,有 326,000 人在金融服務部門工作,丹麥丹斯克銀行僱用了 11,409 人,丹麥聯合銀行僱用了 9,960 人。
運輸
公路運輸,包括卡車運輸/拖運和出租車服務等個人運輸,在國內運輸領域佔據主導地位。1996 年,公路運輸產生了交通部門總收入的不到一半,而其餘的價值則分配給其他類型的運輸:航運(16%)、鐵路(11%)和航空(7%)。運輸部門在 1996 年創造了丹麥國內生產總值的 9% 左右和總就業的 7%。自 1980 年代以來,整個部門的活動穩步增長,而且增長速度快於整體生產力。1986-1996 年間,該部門的產值增長了 74%。2000 年,丹麥一半以上的國際貿易通過陸路進行,其餘大部分通過海運。近年來,丹麥在製造高科技班輪和油輪方面日益增長的專業知識幫助了航運業。航運佔丹麥國際貨運量的大部分,該國擁有近 600 艘商船的船隊是歐盟第四大船隊。丹麥的馬士基航運公司於 1999 年收購了美國的 Sea-Land Services,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集裝箱航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