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阿拉伯埃及共和國位於北非,北臨地中海,西接利比亞,東接加沙地帶,南接蘇丹。埃及面積為 1,001,450 平方公里(386,659 平方英里),海岸線長達 2,450 公里(1,522 英里),是新墨西哥州面積的 3 倍多一點。埃及首都開羅位於該國北部。
人口
2000 年 7 月,埃及的人口估計為 69,359,979,比 1990 年的 52,244,000 人口增加了 17,115,079。2000 年,埃及的出生率為每千人 25.38 人,而據報導的死亡率為每千人 7.83 人。預計 2000 年至 2015 年間的年增長率為 1.5%,預計到 2030 年人口將達到 9200 萬。
埃及的人口是阿拉伯世界中最多的,而且普遍年輕,14 歲以下的人口占 35%,65 歲以上的人口僅 4%。近 50% 的人口年齡在 20 歲以下,39% 的人口在 15 歲以下,呈現出真正的對政府創造就業機會的挑戰。絕大多數人口——94%——是遜尼派穆斯林。科普特基督徒和其他較小的宗教團體佔人口的 6%,而較小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努比亞人、亞美尼亞人和其他歐洲人——約佔人口的 1%。
大量埃及人——1998 年為 44.9%——生活在城市地區。首都開羅及其郊區是埃及人最集中的地方,人口接近 700 萬。其他主要城市包括擁有 330 萬人口的亞歷山大港和擁有 469,000 名居民的塞得港。從農村到城市地區的遷移對政策規劃者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它給大城市的服務帶來了巨大壓力。埃及人口過剩,人口持續增長對土地和資源等造成重大壓力。大多數埃及人集中在尼羅河谷和三角洲,這些地區僅佔埃及整個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該國其他地區基本上是無人居住的沙漠。
計劃生育政策於 1950 年代首次出台,但直到 1980 年代中期,政府的計劃生育機構——全國人口委員會(NPC)才成立。該國的人口政策解決了多個問題,重點是促進初級衛生保健、鼓勵農村地區計劃生育以及降低嬰兒和孕產婦死亡率。近年來,人口年增長率急劇下降,1998 年達到 1.9%。這一下降可歸功於穆巴拉克總統政府自 1990 年代中期以來採取的精心設計和資金充足的計劃生育政策。1995 年,計劃生育協會 (FPA) 成立,以補充政府衛生服務,並通過其診所和志願組織提供計劃生育服務。
行業
礦業
埃及的主要採礦活動圍繞原油開採展開。該國不是石油的主要生產國,其儲量按地區標準來說很小。根據 EIU 2000-01 年國家概況,2000 年 7 月石油儲量估計約為 38 億桶;相比之下,沙特阿拉伯擁有超過 2600 億桶已探明和未探明的儲量。直到 1998 年,埃及平均每天生產 880,000 桶原油,其中大部分在國內精煉,但自 1998 年以來產量穩步下降,主要是由於主要油田的枯竭。1998 年 7 月,產量達到每天 840,000 桶,但在 1999 年下降到每天 787,660 桶。
然而,儘管產量下降,石油仍然是政府收入和出口收入的重要來源。近年來原油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國內需求增加和 1998 年世界油價低迷。因此,佔 1992-93 年總出口收入 55% 的原油出口僅佔1998-99 年總出口收入的四分之一。
大多數石油生產集中在蘇伊士灣,那裡生產埃及 79% 的石油。石油勘探活動也在靠近利比亞邊境的西部沙漠、地中海近海和西奈沙漠進行。與國家完全控製石油工業的鄰國阿拉伯國家不同,埃及的石油生產由外國公司主導,與國有的埃及通用石油公司合作。大部分石油勘探活動由大型外國公司承擔,主要是英國石油公司和意大利公司 AGIP。近年來,政府已將勘探權授予一些本地小公司,但與外國巨頭相比,它們的存在微乎其微。
根據 EIU 2000-01 年國家概況,埃及是非洲最大的成品油生產國之一,每年生產 3500 萬噸成品油。煉油廠位於蘇伊士和西迪凱爾。自 1994 年私營部門獲准進入煉油廠業務以來,該部門的產出有所增加。
除開採原油外,埃及的天然氣儲量估計為 45 萬億立方英尺,而 2000 年的潛在儲量估計為 75 萬億立方英尺。為了增加石油出口,政府採取了一項政策推動天然氣用於國內消費。天然氣生產主要集中在尼羅河三角洲地區和西部沙漠,主要用於發電。隨著政府與其鄰國(主要是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達成多項協議,預計未來幾年天然氣產量將增加。2000 年 7 月,政府與西班牙電力公司 Union Fenosa 簽署了一項協議,供應西班牙每年近 25% 的天然氣消費量。
埃及的大部分煤炭儲量位於西奈半島,估計為 5000 萬噸。然而,埃及煤炭的質量很差,由於該行業缺乏經濟可行性,之前增加產量的計劃已被放棄。埃及還生產石灰石和磷酸鹽,在紅海的布爾薩法加和庫塞爾附近開採,在西部沙漠的巴哈里亞綠洲開採鐵礦石。其他礦物,如錳、金、鋅、錫、鉛、銅、鉀、硫和鈾,也可以在埃及找到,但由於開采和運輸成本高昂,它們的開採受到限制。
製造業
製造業是埃及經濟的一個重要且不斷增長的貢獻者,其生產由大型國有企業主導。由於海灣地區的石油繁榮和大量阿拉伯投資湧入埃及,工業活動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初期迅速增長,年增長率達到 10% 或更高。然而,此後增長放緩,儘管私營部門自 1996 年以來有所擴大,而且由於經濟自由化,其貢獻急劇增加。相比之下,公共部門工業生產的增長急劇下降,這主要是由於國家控制的製造業所遺留的集中化和低效率的特點。一個例子是紡織製造業,它曾經是埃及最大的產業之一。該部門,它在國家壟斷下繼續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效率低下,並受到從缺乏現代機器到工人過度就業等問題的困擾。相比之下,私營的成衣行業一直在蓬勃發展。
埃及公司生產各種各樣的商品。紡織品和食品加工佔埃及製造業收入的最大份額。其他製成品包括家具、陶瓷和藥品。1991 年公共部門對汽車生產的壟斷終止,導致汽車裝配行業出現了相當大的增長。埃及有一個新興的計算機軟件產業,政府鼓勵這樣做。包括鋼鐵生產在內的重工業位於開羅以外的赫勒萬和亞歷山大港附近的迪赫拉。鋁生產基地位於 Nag Hammadi,而化學品生產集中在阿斯旺。自 1970 年代以來,政府一直試圖鼓勵非農業地區的工業生產,以緩解主要城市的擁堵。因此,
該國的大型國防工業僱傭了大約 75,000 名工人。該部門組裝武器以出口,主要出口到美國,並製造工業產品供民用部門消費。埃及試圖利用一種具有顯著優勢的商品:廉價勞動力。近年來,政府已著手發展信息技術產業,該產業每年以 35% 的速度增長。2001 年開始計劃培訓軟件工程師和程序員,以增加新興行業的潛力,並在 3 年內將計算機軟件出口從 1500 萬美元提高到 10 億美元。
建造
建築業是埃及經濟的主要貢獻者,也是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自 1980 年代以來,這種增長估計為平均每年 20% 至 22%,這是由不斷增長的住房需求和該州的大型基礎設施項目推動的。這些項目包括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污水處理開發項目之一的大開羅污水處理項目,以及耗資 885 億美元的南谷開發項目,該項目旨在沿尼羅河創建一個替代三角洲並重新安置城市社區,以緩解主要城市嚴重擁堵。
建築業所需的大部分材料都是在當地生產的。由於政府對該行業的大量投資,預計未來十年當地水泥產量將達到 2400 萬噸,滿足國內需求的 70% 以上。私營企業也被允許參與水泥生產,而水泥生產仍由國有企業主導。由於政府和私營企業的持續支出,預計建築業將在未來幾年繼續呈上升趨勢,預計每年將達到 200 億埃及鎊。
服務
旅遊
儘管由於政治暴力導致收入下降,但旅遊業仍然是埃及經濟的重要貢獻者,也是其外匯收入的主要來源。由於該國豐富的考古遺產,如金字塔和其他主要景點,以及紅海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該行業具有巨大的潛力。大多數來埃及的遊客,近 61%,來自西歐和南歐。中東其他地區,特別是阿拉伯海灣地區的遊客佔總數的19%,而美國人和東歐人各佔6%,亞洲遊客佔5%。
該部門的增長因週期性的伊斯蘭政治暴力、缺乏足夠的設施以及政府對國有旅遊企業的管理不善而受到抑制。旅遊業從 1992 年 10 月開始急劇下滑,當時激進的伊斯蘭運動發動戰爭以詆毀國家。該行業於 1995 年開始復蘇,1996-97 年有創紀錄的 400 萬遊客訪問該國,並產生約 37 億美元的旅遊收入。這種上升趨勢在 1997 年 11 月的大屠殺之後被逆轉,其中 58 名遊客在參觀盧克索考古遺址時被殺。該行業已迅速恢復,1999 年約有 480 萬遊客到訪該國,花費約 40 億美元。根據 EIU國家概況2000-01 年,據信旅遊收入在 1999-2000 年增長了 33%,創紀錄的 43 億美元。正在製定計劃,到 2005 年實現旅遊業 12% 的增長,在未來 5 年內每年吸引約 950 萬遊客。該行業僱傭了大約 230 萬人。
主要的國際酒店在埃及都有業務。其中包括四季、喜來登、希爾頓和萬豪連鎖酒店等,還有主要的度假勝地,尤其是在紅海。旅遊業最明顯的增長領域是尼羅河遊輪的運營。數十艘遊輪在阿斯旺和盧克索之間的河流上來回穿梭,許多遊輪由外國公司擁有和經營,特別受英國遊客歡迎,它們停靠在岸上,將游客帶到古埃及的主要文化遺址。這些遊輪由獲得許可且高素質的埃及導遊團隊陪同。
蘇伊士運河
埃及服務業的另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連接紅海和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運河從通過運河收取的運費中產生收入。1999 年,約有 13,490 艘船舶通過蘇伊士運河。通過運河的油輪中有 25% 將石油和石油產品從海灣地區運往美國,其餘 75% 運載乾貨。根據 EIU國家報告2000 年,運河收入自 1994 年以來穩步下降,從 1994 年的 21 億美元降至 1998 年的 17 億美元。儘管政府努力推動蘇伊士運河的建設,但收入仍然低迷,這主要是由於來自替代路線的競爭以及亞洲經濟放緩的影響。政府目前正試圖加深運河以容納大型油輪,並改變了定價政策,使運河的使用對國際交通更有利可圖。
金融服務
就其規模的經濟體而言,埃及的銀行體係並不發達。銀行業提供的大部分服務仍然是基本的,該國的大部分交易仍然使用現金進行。監管控制效率低下,整個銀行業不僅人員過多,而且缺乏訓練有素或經驗豐富的員工。國有銀行資本化程度低,不良貸款比例高。
銀行業效率低下的根源在於納賽爾總統在 1957 年至 1974 年間實施的國有化政策。在此期間,私人銀行業務被禁止,只允許國有銀行經營。儘管 1974 年私人銀行再次獲准經營,但國有銀行仍然主導著銀行業市場。1992 年,外資銀行獲准在當地經營,扭轉了自 1974 年以來限制它們經營外匯業務的政策。但直到 1995 年,外資銀行才被允許在當地銀行擁有多數股權,而根據 1974 年的法規,外資銀行的這一權利被剝奪了。改革銀行業並將其提高到國際標準的努力正在進行中,改革的重點是改善該行業的監管和製度方面。然而,政府,迄今為止,出於金融和政治原因,一直不願放棄對金融部門的控制權。4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私有化以民眾反對為由推遲。商業銀行為偏遠地區提供銀行和信貸服務,是政府大型開發項目的盈利夥伴。
銀行業由埃及中央銀行控制,該中央銀行通過控制利率、流動性和準備金率來製定銀行和貨幣政策。中央銀行還為該行業進行的各種交易設定收費。根據 EIU國家報告2000-01 年,埃及目前有 81 家銀行在運營,其中包括 28 家商業銀行、32 家投資銀行、2 家房地產銀行、18 家農業銀行和 3 家專業銀行。商業銀行是迄今為止最重要的,提供超過 75% 的貸款和超過 90% 的存款。由於市場上經營的銀行數量過多,中央銀行對埃及和外國的新銀行進入市場設置了上限。自 1998 年以來,銀行業一直受到影響市場的流動性危機的打擊,主要是由於政府間接施加壓力限制對進口商的信貸以控制貨幣波動。結果,利率一直居高不下,在 2000 年前 6 個月平均超過 10%。
埃及擁有中東最古老的股票市場之一。開羅和亞歷山大證券交易所成立於 1906 年,由於納賽爾總統的國有化運動,於 1961 年被迫關閉。根據穆巴拉克總統的私有化計劃,這兩個市場於 1986 年重新開放。1992 年的一項法律為埃及股票市場的重組鋪平了道路,賦予資本市場管理局更廣泛的監管權力。1996 年廢除了 2% 的資本利得稅,以鼓勵對股票市場的投資。這兩個市場現在對外國投資者開放,但由於政府管理不善和削弱對該國政治環境的信心,過去幾年對交易的興趣有所下降。根據 EIU國家概況2000-01 年,隨著資本市場法的通過,市場在 1994 年增長了 157.9%。市場自 1994 年以來的不穩定表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私有化計劃的步伐。
保險
埃及擁有龐大的國內保險市場,由 4 家國有公司主導,控制著近 90% 的保險市場。自 1995 年 5 月以來,禁止外國公司成為國內保險公司大股東的限制的取消鼓勵了外國在埃及保險市場的活動。政府目前正在審查將這 4 家國有企業私有化的可行性。
零售
開羅和亞歷山大港以外的大型商業中心的缺乏導致零售業發展不暢。雖然開羅和亞歷山大是各種零售店的所在地,包括肯德基和麥當勞等快餐連鎖店,但該國內陸的大多數城鎮都依賴小型家庭商店、農貿市場和臨時路邊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