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愛沙尼亞位於歐洲東北部,西與波羅的海、北與芬蘭灣、南與拉脫維亞、東與俄羅斯接壤,面積為 45,226 平方公里(17,500 平方英里),小於新罕布什爾州和佛蒙特州合併。首都塔林位於芬蘭灣。其他主要城市包括塔爾圖、派爾努和納爾瓦。愛沙尼亞是波羅的海國家中最小的一個(其他是拉脫維亞和立陶宛),這些國家在 1991 年蘇聯解體時成為獨立的共和國。
人口
2000 年 7 月,愛沙尼亞的人口估計為 143 萬,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32 人(每平方英里 82 人),是歐洲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2000 年的出生率為每千人 8.45 人,而死亡率為每千人 13.55 人,使愛沙尼亞的人口負增長率為 59%。政府可能會在 2001 年對有 3 個或更多孩子的家庭實行稅收減免,以提高人口增長率。愛沙尼亞相對繁榮,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移民,但 2000 年其淨移民率估計為每 1000 人 0.79 人。人口也在老齡化,14 歲以下僅 18%,年長約 14% 65歲以上。城市人口約佔總人口的 73%。
種族和語言上接近芬蘭人的愛沙尼亞人佔人口的 64%,而俄羅斯人(主要居住在納爾瓦及其周邊地區)佔人口的 29%。其他少數民族包括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和芬蘭人。
在 1940 年蘇聯吞併愛沙尼亞之前,俄羅斯人僅佔人口的 4%,但在蘇聯工業化時期,俄羅斯人大量移民。愛沙尼亞於 1991 年恢復獨立後,只有在 1940 年之前居住在該國的俄羅斯人(及其後代)獲得了愛沙尼亞公民身份。所有其他人都接受了測試愛沙尼亞語能力的公民考試。許多人不會說愛沙尼亞語,到 1998 年,大約 22% 的愛沙尼亞人被認為是外國人(9% 持有俄羅斯或其他外國護照,13% 是無國籍人)。1998年,在俄羅斯和歐盟的壓力下,政府放寬了公民身份條款,修改了語言法。
服務
金融
愛沙尼亞銀行成立於 1990 年,並在 1992 年與 Gosbank(蘇聯中央銀行)的愛沙尼亞分行合併後成為中央銀行。獨立初期見證了銀行的迅速擴散——到年底成立了 42 家銀行1992 年——當時他們遇到了嚴重的償付能力困難,原因是停滯和不良貸款(授予資不抵債的私人債務人或虧損的國有企業)。此後,該行業通過合併和關閉虧損企業而得到整合,1998 年有 11 家銀行。1998年最大的4家是Eesti Uhispank(愛沙尼亞聯合銀行)、Hansapank、Eesti Hoiupank(愛沙尼亞儲蓄銀行)和塔林納潘克,只有1家外國銀行分行(芬蘭梅里塔銀行)和5家外國銀行辦事處。2000 年分別擁有 Hansapank 和 Uhispank,由 Swedbank 和 SEB(均為瑞典語)提供。金融部門被認為是現代和高效的。2000 年,大約 10% 的愛沙尼亞人使用網上銀行,由於只有少數用戶擁有信用卡,銀行開發了其他在線支付系統。
旅遊
受大批芬蘭人到塔林購物和娛樂的推動,旅遊業自 1993 年以來每年增長 15%。1998 年遊客人數為 150 萬,收入為 6.6 億美元。1998 年,由於取消了對北歐國家的簽證要求以及前往愛沙尼亞的旅行費用降低,遊客人數比上一年增加了三分之一。政府資助的愛沙尼亞旅遊局除了吸引遊客前往塔林和塔爾圖外,還宣傳愛沙尼亞的國家公園和保護區以及波羅的海海濱度假勝地。
零售
愛沙尼亞的消費品繁榮建立在經濟增長和消費者信心高漲的基礎上。愛沙尼亞人對家用電子產品充滿熱情,由於沒有關稅,進口家用電器更便宜,所以在愛沙尼亞的大多數家庭中都可以找到烤麵包機、咖啡機和攪拌機。受自由法規吸引的芬蘭零售商在塔林的零售業佔據主導地位。在愛沙尼亞較低的增值稅的誘惑下,芬蘭遊客佔零售商客戶的四分之一。愛沙尼亞的服裝比芬蘭便宜 20%;愛沙尼亞的食物,尤其是奶酪和酒,更便宜。2000 年,愛沙尼亞的高收入階層約有 10,000 人,中產階層人數不斷增加,約有 60,000 人,兩者都刺激了國內零售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