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德國位於中歐西部,面積為 357,021 平方公里(137,810 平方英里),略小於蒙大拿州。該國與北海、丹麥和北部的波羅的海接壤;東面是波蘭和捷克共和國;南部的奧地利和瑞士;西邊是法國、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首都柏林位於該國東北部。
人口
2000 年德國人口估計為 8280 萬,比 1990 年增加了 4.3%。出生率僅為 9.35/1000,死亡率為 10.49/1000,導致自然出生人口減少。 2000. 1990 年代人口的增長主要是由於移民。2000 年的移民率為每千人 4.01 人。德國的人口在 20 世紀下半葉增加了 21%,但預計到 2025 年和 2050 年將收縮到 7930 萬和 7030 萬。出生率是由於 2000 年每名婦女生育 1.38 胎,遠低於每名婦女 2.1 胎的更替門檻,生育率下降。與歐洲大部分地區一樣,人口也在老齡化,預期壽命高達 77 歲。總人口44歲(2000年男性74.3歲,女性80.75歲)。2000 年,16% 的人口年齡在 14 歲或以下,而同樣比例的人口為 65 歲或以上。
德國的福利體系通過提供社會服務來支持人口增長,例如養老金、健康和失業保險、殘疾福利、補貼住房以及對撫養孩子的家庭的補貼。然而,這些計劃迄今未能提高德國的出生率。更高的生活水平和現代經濟限制了 1990 年代的人口增長。預計德國勞動力將萎縮,尤其是在 2020 年之後,領取養老金的人數將穩步增長。在職工人與退休人員比例的下降可能迫使德國到 2020 年每年引進多達 120 萬移民工人(包括計算機程序員等熟練工人和非熟練工人),以將其工業產出維持在 2000 年的水平。為了抵消這些影響,德國政府鼓勵維持當地工人生活的政策,例如更好的醫療保健、營養和成人教育。公共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也很重要,因為納稅人數量減少,給仍在工作的人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壓力。結構性失業促使政府為那些有技能並想工作但在所選領域找不到工作的人提供提前退休的選擇。這增加了德國退休制度和福利制度整體的壓力。結構性失業促使政府為那些有技能並想工作但在所選領域找不到工作的人提供提前退休的選擇。這增加了德國退休制度和福利制度整體的壓力。結構性失業促使政府為那些有技能並想工作但在所選領域找不到工作的人提供提前退休的選擇。這增加了德國退休制度和福利制度整體的壓力。
德國較高的生活水平不斷吸引著許多經濟移民,其中大部分來自東歐和南歐以及中東。該國在 1990 年代初期從南斯拉夫戰爭中接收了大量難民。2000 年,德國人佔人口的 91.5%,其中最重要的少數族裔是土耳其人(2.4%),其餘為南斯拉夫人、意大利人、俄羅斯人、希臘人、波蘭人和西班牙人。1998年,該國約有730萬外國人。一些德國人指責移民搶走本地人的工作,將失業等同於外國人。據報導,全國各地都發生了一些種族主義和種族仇恨事件,但主要發生在較貧窮的東部各州。
1995 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233.8 人(每平方英里 605.5 人)。1997 年,約有 57.4% 的人口居住在 20,000 或更多居民的城鎮。1999 年,大約 87.3% 的德國人居住在城市地區,主要是在該國西部的魯爾工業區。主要城市為首都柏林,人口346萬;北部易北河畔的自由港城市漢堡,擁有171萬人口;南部的巴伐利亞首府慕尼黑,123萬;西部萊茵河畔的科隆,96.4萬;美因河畔法蘭克福,歐洲主要金融中心,位於德國中西部,擁有 64.8 萬戶;德累斯頓和萊比錫,東部薩克森州的歷史名城和文化中心,各有大約 450,000 人(2000 年估計)。
林業和漁業
德國總面積的近三分之一被森林覆蓋,儘管該國傳統上一直是木材和木製品的淨進口國,但它也是一個重要的出口國。1994 年,它在紙張、紙板及其製成品的進口量上僅次於美國,在出口量上領先於加拿大、美國和芬蘭。德國的漁業政策是在歐洲共同體的共同漁業政策(CFP)範圍內執行的,該政策基於通過為成員國製定的配額實現相對穩定的原則,並通過確定年度總捕撈量限制來控制魚類資源。
礦業
德國擁有卓越的採礦傳統,但該行業在 1990 年代只發揮了次要作用,無法滿足該國對能源和原材料不斷增長的需求。主要開採產品為褐煤或褐煤,總儲量約為 430 億噸,硬煤或無菸煤為 240 億噸。褐煤在德國很便宜,是一種主要的國內能源,約佔發電量的 26%。該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褐煤生產國,約佔全球產量的 20%。另一方面,儘管有補貼,硬煤產量卻有所下降。1950 年,硬煤佔西德一次能源消費的 73%,但到 1997 年,其份額下降到 14.1%。1998 年德國進口了 12% 的煤炭,主要來自波蘭,其次是澳大利亞,隨著核電的逐步淘汰和國內硬煤產量的進一步減少,南非和哥倫比亞的進口預計到 2020 年將翻一番。石油和天然氣生產主要局限於北德平原和北海,使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主要供應國為俄羅斯、挪威、利比亞和英國。天然氣從俄羅斯、荷蘭和挪威進口。
製造業
德國製造業規模龐大,實力雄厚,在化工產品和藥品、車輛和運輸設備、金屬和金屬產品、電氣機械、精密儀器、紙製品和加工食品等領域擁有領先的分支機構。其他產品包括水泥和建築材料、光學、電子、船舶和紡織品。在東部各州,主要製造業是電氣工程和電子、化工、汽車、玻璃和陶瓷。德國東部的前國有企業,雖然在統一後得到了西方的大量投資,但總體上更加不穩定,尚不清楚其中哪些能夠生存下來。自統一以來,東部的大部分舊共產主義製造業已經關閉。
機動車
德國是僅次於美國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1999 年擁有近 730,000 名員工和近 3400 億德國馬克的年收入,汽車工業是重要的經濟參與者。該行業為機床、備件、輪胎、塑料和油漆以及金屬加工等許多相關行業提供市場。包括所有供應商、汽車服務和零售商在內,該國共有約 500 萬工人的生計依賴於汽車行業的健康。由於生產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和製造商重新關注核心活動,製造商、直接供應商、預供應商和分銷商之間的價值分配正在發生變化,但總的來說,在 1998 年,與機動車輛的開發、製造、銷售和使用有關的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接近 20%。戴姆勒克萊斯勒、大眾、奧迪和寶馬等汽車製造商享譽全球。2000 年,戴姆勒克萊斯勒以 1624 億歐元的收入成為全球第二大公司。1999年生產的530.9萬輛汽車中,64.6%主要出口到其他歐盟成員國和北美,德國公司在國外也生產了355萬輛汽車。德國西部的製造商在東部各州開設了新工廠,並投資近 70 億德國馬克,目標是每年生產 37 萬輛汽車。德國汽車工業歷來吸引了大量的外國直接投資。
機械
1997 年,德國占世界機械出口的近 20%(日本佔 16%,美國占 15.7%)。在一些產品中,如冶金設備,特別是軋機、造紙和印刷機以及木工機械,德國的出口量佔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德國製造商擁有近 6,500 家機械工程工廠,以定制高品質機械而聞名。重要產品包括機床,包括製造系統、動力傳輸工程、空氣處理、製冷、空氣污染控制、真空和壓縮機設備以及食品加工和包裝技術。只有大約 5.5% 的工廠擁有 500 多名員工,這些工廠生產大型複雜機器。一些知名的大型機械製造商包括 Mannesmann Demag,一家擁有 55,000 名員工的工廠工程和機床製造商;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一家擁有 17,000 名工人的印刷和造紙機械製造商;博世集團,一家包裝機械和自動化技術製造商,在其機械部門擁有 7,000 名員工;和 Gildemeister,一家擁有 2,300 名員工的精密機床生產商(所有數據均來自 1997 年)。然而,超過 80% 的機械工程公司是高度專業化的中小型企業,員工人數少於 200 人。1997 年,他們擁有 881,000 名員工,總收入為 2100 億德國馬克,其中近三分之二來自出口。德國航空航天業僱傭了大約 61 名員工,
化學品
1996年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產品出口國,份額為15.5%(美國占14.4%,日本佔7.5%)。其化學工業以其最先進的技術、創新的產品和對研究的重視,以巴斯夫、拜耳和赫斯特等企業巨頭以及眾多中小型企業為代表。1998 年該行業僱傭了 484,000 人,其中東部各州有 31,000 人,銷售額為 1870 億德國馬克,而研發支出達到 113 億德國馬克。近三分之二的工業產值出口,外匯收入達 1236 億德國馬克。子公司和分支機構的國際網絡是大型化工公司的特點,活躍於世界所有主要地區。在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
電子產品
電氣工程和電子行業的收入為 2420 億德國馬克,擁有近 850,000 名員工(1997 年),也是研究最密集和最具創新性的製造業之一,包括生產工廠電子產品、電信系統、電子元件、可編程控制器、醫療診斷和治療系統、家用電器等。該行業由西門子、博世和 IBM 德國等少數大公司主導。西門子 2000 年在 190 個國家/地區開展業務,年銷售額達 780 億歐元,在德國僱傭了 197,000 名員工,在國外僱傭了 203,000 名員工。精密工程、光學和過程控制技術、電子醫療設備和鍾表在 1997 年創造了 524 億德國馬克的銷售額,近 2、
其他行業
1999 年,德國是世界第五大鋼鐵生產國(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和俄羅斯),總產量為 4210 萬噸,低於 1998 年的 4400 萬噸。該金屬擁有約 830,000 名勞動力- 1997 年生產和金屬加工業的銷售額為 2300 億德國馬克。1997 年食品加工業的收入為 2257 億德國馬克,勞動力為 503,000。德國是世界上人均啤酒消費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也是優質乳製品和肉類美食的主要生產國。紡織、服裝和皮革製品這些最古老的國內產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1997 年僱傭了 245,000 人,創造了 630 億德國馬克的收入,但最重要的紡織地區在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失去了意義。
服務
旅遊
儘管德國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外國遊客在 1999 年花費了 310 億德國馬克,但它在旅遊收支方面存在巨大逆差。德國人通常享有 30 天的帶薪假期,其中許多人出國旅遊,1999 年共花費 880 億德國馬克,使旅行負餘額達到 570 億德國馬克。然而,旅遊業是一個重要的經濟因素,2000 年約有 240 萬人(包括兼職和季節性幫助)受僱於該行業以及與旅遊、餐飲、住宿、休閒和娛樂等直接相關的領域。外國遊客平均逗留2 到 3 天,結合對德國的訪問和對鄰國的訪問。1997 年約有 1170 萬外國客人訪問德國,約有 2.87 億人次過夜,其中共有 33 人次。400萬外國客人過夜。大約 15.2% 的遊客來自荷蘭,10.9% 來自美國,8.9% 來自英國,5.6% 來自意大利。
零售
由於消費者行為和供應鏈的變化,零售業在 20 世紀下半葉發生了深刻的結構變化。機動化和更經濟的批量購買有利於大賣場、自助百貨商店和折扣店的普及,許多小型零售商已經倒閉。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利潤率下降,零售食品和飲料市場越來越被少數大型零售商所主導,如 REWE、Edeka/AVA、Aldi、Metro、Tengelmann、Spar、Karstadt、Kaufhof 和 Kaufhalle。1999 年,10 家最大的零售商佔據了超過 80% 的市場份額,高於 1990 年的 56%。隨著越來越多的德國公司在國外開展業務,以及沃爾瑪或法國 Intermarche 集團等外國競爭對手進入國內市場,零售業的國際化正在取得進展。郵購公司積極受益於郵政服務自由化和電子商務的發展。由於競爭激烈,價格低廉,產品種類繁多,購物的休閒成分在 1990 年代不斷增加。1990 年東德統一後,隨著零售空間的短缺,新的零售設施蓬勃發展。
1997 年零售營業額佔私人消費的 34.3%,總計 7150 億德國馬克,該行業僱傭了近 270 萬人(其中 45% 以上是兼職人員,佔總人數的 33% 從事食品、飲料和煙草行業)。此外,60,000 家商業代理和經紀人以及 55,000 家汽車經銷商和加油站僱傭了近 700,000 名工人。市場上共有 29.4 萬家企業,其中大多數是小型企業:74% 的企業員工少於 5 人,只有 2925 家企業的員工人數超過 50 人。中小型零售商通過迎合個人口味、專注於特定類型的產品、提供專家建議和個性化服務等方式與大型零售商競爭,並且在採購、銷售和營銷方面的合作也越來越多。
金融
1990 年代金融服務業沒有任何經濟部門增長。德國銀行的營業額從 1988 年的 4 萬億德國馬克上升到 1997 年的 9.1 萬億德國馬克。儲蓄存款、股票和證券持有、貸款和無現金支付都在增長。傳統上,德國銀行業的特點是向行業和地方政府提供大量長期信貸,以及許多信貸機構的區域或地方重點。然而,在 1990 年代,該行業正在尋找國外市場並轉向證券交易所。
德國銀行業的代表是私人商業銀行、合作銀行和 Sparkassen(儲蓄銀行),這些銀行在區域內組織並由 Landesbanken(國有銀行)監督和協調。超過一半的儲蓄賬戶在 563 Sparkassen 手中,通常由市政當局持有,近三分之一在大約 1,800 家合作銀行手中。德國第二大基金管理公司 DekaBank 歸 Sparkassen 所有,第三大基金管理公司 Union Investment 歸合作社所有。截至 2001 年初,共有 340 家商業銀行、13 家地區轉帳機構、596 家儲蓄銀行、德意志熱能銀行、合作社 Volksbanken 和 Raiffeisenbanken 的中央機構,以及 3 家地區信用合作機構、2,411 家信用合作社、德意志銀行郵政銀行股份公司,33家私人和公共抵押銀行,18家具有特殊功能的信貸機構,34家建築和貸款協會。1990 年代幾乎每個員工都有一個工資賬戶,超過 4000 萬人擁有歐洲支票卡並使用這種國際支付系統。信用卡也越來越受歡迎:在 1980 年,大約有 580,000 人在使用它們,而在 2001 年初,這個數字是 1500 萬。自 1980 年以來,可以從自動櫃員機 (ATM) 獲取現金,並且電子現金系統於 1990 年推出,到 2000 年已在超過 140,000 個終端機上使用,尤其是在零售商店和加油站。1990 年代幾乎每個員工都有一個工資賬戶,超過 4000 萬人擁有歐洲支票卡並使用這種國際支付系統。信用卡也越來越受歡迎:在 1980 年,大約有 580,000 人在使用它們,而在 2001 年初,這個數字是 1500 萬。自 1980 年以來,可以從自動櫃員機 (ATM) 獲取現金,並且電子現金系統於 1990 年推出,到 2000 年已在超過 140,000 個終端機上使用,尤其是在零售商店和加油站。1990 年代幾乎每個員工都有一個工資賬戶,超過 4000 萬人擁有歐洲支票卡並使用這種國際支付系統。信用卡也越來越受歡迎:在 1980 年,大約有 580,000 人在使用它們,而在 2001 年初,這個數字是 1500 萬。自 1980 年以來,可以從自動櫃員機 (ATM) 獲取現金,並且電子現金系統於 1990 年推出,到 2000 年已在超過 140,000 個終端機上使用,尤其是在零售商店和加油站。
德國有 3 家大型商業銀行在二戰後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和德國商業銀行。Bayerische Vereinsbank 和 Bayerische Hypotheken und Wechsel Bank (Hypobank) 在 1990 年代後期合併創建了 Bayerische Hypo und Vereinsbank (BHV),其規模僅次於德意志銀行。2000 年 4 月,由於歐盟銀行法規和反壟斷法,德意志銀行和德累斯頓銀行合併的談判被暫停。德意志銀行和其他全國性銀行在一些最大的工業和商業公司的董事會中擁有強大的地位,估計擁有該國總股權的 10%。他們作為股東的角色在 1990 年代受到歐盟的批評,預計銀行將剝離自己的許多持股。1998 年底,德意志銀行和德累斯頓銀行都宣布將減持股權,德意志銀行將400億德國馬克資產轉移到一家獨立的公司。Landesbanken 在進軍投資銀行的過程中也招致了私人商業銀行的批評,導致歐盟競爭主管機構對 Landesbanken 所謂的特權地位進行了調查。在 1980 年代和 1990 年代,競爭加劇、利潤率下降以及股東提高盈利能力的壓力加劇,銀行已經擴展到德國的資本市場活動以及國外的投資和其他銀行活動。通過Allfinanz(同時提供保險、資產管理和銀行業務),大型銀行實現了對大型保險公司的少數參與,而一些保險公司已經接管了銀行。2001 年初,大型保險公司安聯收購了德累斯頓銀行,該銀行已擁有超過 20% 的股份,創建了德國最大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