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島(當地名稱 Kalaallit Nunaat)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面積為 2,175,590 平方公里(840,000 平方英里),是德克薩斯州面積的 3 倍多一點。島上只有 15% 的地方沒有被冰覆蓋。沒有莊稼,沒有樹木,但有很多植物和花卉,還有海豹、魚和馴鹿。1998年人口為5.41萬人,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格陵蘭人(因紐特人和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稱為“格陵蘭出生的白人”)佔人口的 87%,其餘為丹麥人和其他人。使用的語言是格陵蘭語(東因紐特人)、丹麥語和英語。島上的 56 個城鎮和村莊大多規模較小;40人少於500人,只有3人超過4000人。行政首都是Godthåb,格陵蘭語稱為努克,約有12,100人。
格陵蘭在 1300 年代最初是丹麥的殖民地,當時挪威和丹麥是聯合王國。二戰中,德國占領丹麥時,美國和丹麥駐華盛頓大使同意美軍可以駐紮在格陵蘭。即使是現在,一些美國空軍基地仍然在那裡。1979 年的全民公決(針對特定問題的全國性投票)賦予格陵蘭“自治”。丹麥對外交政策、國防和司法擁有管轄權,並且對其石油和礦產資源擁有聯合權力。格陵蘭有自己的立法機構。
人口以捕魚為生,有些人還捕獵海豹。有少量採礦,但惡劣的氣候和缺乏交通基礎設施阻礙了很多發展。格陵蘭島的經濟在過去 10 年並不強勁。自 1990 年以來,進口已超過出口。1989 年格陵蘭最後一座鉛鋅礦關閉後,漁業和丹麥政府的撥款成為經濟的支柱。1999年,丹麥大陸和歐盟對格陵蘭水域捕魚權的撥款佔自治政府收入的50%左右。由於鱈魚瀕臨滅絕,捕蝦業已成為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格陵蘭也將旅遊業視為增長的一個部門;然而,由於冬季漫長而嚴酷,這個季節很短。公共部門——包括公有企業和市政當局——在格陵蘭的經濟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格陵蘭與丹麥一起加入了歐洲共同體,但由於與歐共體在漁業政策上存在分歧,格陵蘭於 1985 年 2 月退出(在 1982 年公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