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群島(一組島嶼),沿赤道延伸,位於東南亞大陸和巴布亞新幾內亞之間,與巴布亞新幾內亞共享一個島嶼。該國總土地面積為 1,919,440 平方公里(741,096 平方英里),約為德克薩斯州面積的 3 倍。印度尼西亞境內還有另外 320 萬平方公里(1,235,520 平方英里)的海洋。
印度尼西亞擁有 17,000 個島嶼(其中 11,000 個有人居住),海岸線綿延 54,716 公里(34,000 英里)。該國控制著從印度洋到太平洋的重要航道,特別是位於印度尼西亞西部蘇門答臘島和馬來西亞之間的馬六甲海峽。印度尼西亞在一些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上擁有領土,例如新幾內亞、婆羅洲、蘇門答臘和蘇拉威西。
人口
2000 年的官方人口普查發現了 203,456,005 名印度尼西亞人(儘管大多數外部消息來源估計為 2.1 億),使印度尼西亞成為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國。估計出生率為每千人 22.6 人,死亡率為每千人 6.31 人,這意味著人口以每年 1.63% 的速度增長。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預測,到 2015 年,人口將達到 2.504 億。與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印度尼西亞的人口年輕,其中 30.6% 的人口在 15 歲以下。1998 年,幾乎五分之二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區,是 1975 年水平的兩倍。
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民族,其中最大的兩個——爪哇人(45%)和巽他人(14%)生活在爪哇島上。爪哇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面積與紐約州相當,擁有超過 1.1 億人口。其他族群包括馬都拉人和沿海馬來人,各佔人口的 7.5%,而其他眾多族群則佔 26%。印度尼西亞華人的祖先大多是作為工人來到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他們是少數但在經濟上很重要的少數群體,佔人口的 2%,但擁有大部分財富。
爪哇島和巴厘島通常被稱為內島,其他人口較少的島嶼被稱為外島。從 1969 年開始,政府推行移民政策(一項將居民從更擁擠的地區轉移到不那麼擁擠的地區的計劃)。基於土地和支持的承諾,數百萬人加入了這一官方移民計劃。在因破壞環境、未能履行對移民的承諾以及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而遭受多年批評後,政府於 2000 年宣布終止該計劃。許多印度尼西亞人也從該國的一個地區自行移民到另一個尋找農田或工作的人。
印度尼西亞有 5 種官方認可的宗教:穆斯林(88%)、新教(5%)、羅馬天主教(3%)、印度教(2%)和佛教(1%),以及眾多傳統宗教。居住在印度尼西亞的穆斯林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官方語言是印度尼西亞語,這是一種經過修改的馬來語形式,被採納為國家語言並在所有學校教授。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除了一些在雅加達長大或由不同種族的父母撫養長大的人外,將印度尼西亞語作為母語之後的第二語言,大約 250 種當地語言和更多方言之一。
印度尼西亞的計劃生育計劃於 1970 年正式製定,此前幾年人口快速增長並未被視為問題,甚至有時受到鼓勵。印度尼西亞的計劃生育項目涉及數千名村級志願者、基層組織和宗教領袖,並採用多方面的方法將機構和組織聚集在一起。短語“dua anak cukup”(兩個孩子就夠了)出現在 T 卹、雕像和電視廣播中,超過 10,000 家診所、醫院和社區衛生中心提供計劃生育和生殖健康計劃服務。國家計劃生育協調委員會(BKKBN)協調工作,但不自行實施活動。
鑑於人口規模、地理分佈以及偶爾的文化和宗教反對,印度尼西亞在實施人口政策方面面臨著重大挑戰。儘管如此,印度尼西亞還是實現了世界銀行所說的“世界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人口轉變之一”。增長率從 1970 年的 2.5-2.7% 下降到 1.63%,總和生育率從 1967-70 年的每名婦女生育 5.5 個孩子下降到 1995-2000 年的每名婦女生育 2.6 個孩子。印度尼西亞經常被奉為發展中國家的榜樣。
由於各種衝突,印度尼西亞有超過 100 萬國內流離失所者 (IDP) 逃離家園,以避免種族、宗教或政治暴力和軍事鎮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馬魯古、西加里曼丹和東帝汶的人口。
農業
在全國大部分地區,主要作物是水稻,有時種植在具有復雜灌溉系統的廣闊水稻梯田中。在水稻生長季節以外種植的次生作物,稱為 palawija,包括大豆、玉米、花生和綠豆。山區種植高原蔬菜,包括土豆、捲心菜、胡蘿蔔和蘆筍。主要水果作物包括香蕉、芒果、木瓜、橙子和菠蘿。在較乾燥的地區,木薯等塊根作物是重要的產品。
在 1970 年代,被稱為綠色革命的一系列農業創新引入了對化肥和殺蟲劑反應良好的新種子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產量。印度尼西亞從 1970 年代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進口國到 1985 年實現自給自足。然而,對這些昂貴化學品的日益依賴也帶來了負面的環境和經濟影響,而這些好處並沒有惠及乾旱、山區、和其他邊緣地區。
林業
森林和林地覆蓋全國 62%,使印度尼西亞成為僅次於亞馬遜的世界上森林最茂密的地區。熱帶雨林占這片土地的絕大部分,特別是在加里曼丹、蘇門答臘和巴布亞(伊里安查亞)。殖民當局發現這裡的氣候和肥沃的火山土壤非常適合種植咖啡、橡膠和棕櫚油等經濟作物。歐洲和美國的大型私人種植園對 19 世紀後期的殖民經濟至關重要。其中許多莊園被國有化,現在由國有企業經營。大型私人種植園仍然存在,例如北蘇門答臘的固特異橡膠種植園。
1967 年的《基本林業法》賦予政府全面控制 1.43 億公頃(3.575 億英畝)的公共林地。儘管世代使用森林的社區經常出現,但國家利益優先於對森林的習慣所有權。1967 年的法律引發了木材工業的繁榮,1978 年木材出口量達到世界總量的一半。在政府發布關於未加工木材出口的新規定後,出口下降,迫使伐木公司建造膠合板廠以獲取更多木材的價值。1999 年有大約 442 個特許權(給予伐木公司的林地權利),佔地 5100 萬公頃(1.275 億英畝),佔全國的近三分之一。這些特許權一般持續 20 年,平均 98,000 公頃(245, 000 英畝)的大小。政府對木材加工的推動、移民計劃以及對傳統輪墾系統的人口壓力導致 1990 年代每年的森林砍伐率為 1%,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在過去的幾年裡,乾旱和人類活動的結合導致了大規模的森林火災,特別是在婆羅洲島上,東南亞部分地區被陰霾籠罩。雖然火災最初歸咎於小農,但一個主要原因被確定為非法開墾大型種植園的土地。2000 年,總檢察長辦公室對濫用 1.6 萬億印尼盾(2.16 億美元)用於重新造林的資金進行了調查。5名嫌疑人均與蘇哈託有關聯,其中包括1名女兒和1名同父異母的兄弟。由於文件錯誤和伐木操作不當,林業和農作物部最近暫停了 46 個森林特許權。
漁業
在典型的印尼飲食中,魚是動物蛋白的主要來源。儘管政府一直在推動傳統漁船的機動化,但漁業繼續依賴傳統方法和設備。外國漁船為出口增長做出了貢獻,主要是在日本市場上捕撈的蝦和金槍魚。然而,魚類供應受到外國船隻非法捕撈和嚴重環境退化的威脅。
對蝦是一種重要的出口產品,越來越多地在能夠帶來大量出口收入的大型沿海農場養殖。1998 年印度尼西亞對蝦出口超過 10 億美元,佔農業出口總額的很大一部分。這些作業經常破壞沿海紅樹林,並涉及剝削蘇門答臘的工人,這些工人以合同方式養蝦,無法擺脫養蝦場公司的債務。
行業
製造業
紡織品、服裝、鞋類、水泥和化肥等製成品是印度尼西亞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紡織品是最大的出口產品,其他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服裝、家具和鞋類也是如此。印度尼西亞一直無法轉向計算機設備等高科技出口,但在基本機械和電子產品方面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功。2000 年,電子產品佔總出口(不包括石油和天然氣)的比重增加到 10%,仍遠低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等其他發達的東南亞經濟體。
1970 年代的政府政策幫助工業轉向石油加工、鋼鐵和水泥等重工業。該部門在 1980 年代中期再次轉向製造出口商品,這一次主要是通過私人投資而不是政府投資。製成品出口額從 1982 年的不到 10 億美元增長到 1990 年的超過 90 億美元。製成品占出口的比重從 1965 年的 4% 增長到 1990 年的 35%。經過長期增長,工業生產在 1997 年襲擊該地區的金融危機期間下降。
在政府救助破產公司之後,印度尼西亞銀行重組機構 (IBRA) 於 2000 年正式擁有大部分製造業,儘管最終原始所有者可能會保留對其業務的控制權。中小型企業受危機影響較小,因為他們藉貸較少。然而,他們也遭受了信貸突然消失的影響,並且沒有像大公司那樣獲得救助計劃的資格。政府認識到在政府援助下未能幫助中小企業 (SME),成立了一個工作組,在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的支持下制定中小企業戰略。該戰略於 2000 年制定,旨在使企業發展服務對中小企業更加敏感,擴大獲得信貸的機會,
礦業
重要的礦物和金屬包括錫、鎳、鋁土礦、銅、煤、金和銀。與石油和天然氣行業一樣,外國公司開展採礦業務,承擔所有風險,並與政府分享收入。世界上最大的銅金礦位於巴布亞(原伊里安查亞);它帶來了巨額收入,但也有人指控當地居民破壞環境和侵犯人權。
油和氣
石油和天然氣在印度尼西亞經濟中的作用極為重要,尤其是在 1974 年歐佩克石油價格上漲之後。因此,該部門的政府收入份額從 1969 年的 19.7% 增長到 1975 年的 48.4%。在接下來的十年中,石油和天然氣在出口收入中的份額徘徊在總額的三分之二左右,甚至在 1981 年達到 80%。在 1970 年代,這些收入是該國發展預算的主要來源。到 1999 年,經濟更加多樣化,製造業強勁,石油和天然氣僅佔 480 億美元出口總額的 20%。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其中大部分來自飽受衝突蹂躪的亞齊地區,對政府未能分享意外收穫的不滿是分離主義運動的一個因素。大多數石油勘探和鑽探是由外國承包商根據與國有石油和天然氣公司 Pertamina 的協議進行的。Pertamina 在 1970 年代成長為一個活躍在許多領域的大型企業集團,但後來發現它負債累累,需要重組。在此期間,它是軍事和政治派別非官方資金的重要來源。
金融服務
長期以來,印度尼西亞金融部門背負著沉重的債務和大量基於腐敗和任人唯親的不良貸款。在 1990 年代金融危機之後,超過三分之二的銀行貸款被認為無法收回,銀行數量從 238 家下降到 162 家。許多倖存的銀行在技術上已經破產或受到非常低的金額限制的資本。銀行體系崩潰後,政府成立了印度尼西亞銀行重組機構,以重組銀行,收取從銀行接管的不良貸款,並且與其他國家的類似機構不同,甚至出售抵押給它的資產以換取救助。IBRA 在 2000 年報告了 520 億美元的資產。該機構履行職責的速度很慢,還被指控為任人唯親。
到 2000 年,銀行開始慢慢重新放貸,但主要是針對消費者而非公司。企業被迫嘗試通過其他方式籌集資金,例如通過商業活動、海外借款或發行債券。1998 年放鬆管制使銀行、證券和保險業向更多外國投資開放。1999 年,中央銀行印度尼西亞銀行獲得了完全不受政府乾預的自主權。印尼央行仍在努力維持印尼盾的價值並控制通脹。
旅遊
鑑於印度尼西亞的海灘、寺廟和豐富的文化活動,旅遊業仍然是外彙的重要來源。巴厘島是世界上訪問量最大的景點之一。儘管近年來對政治不穩定和衝突的擔憂損害了旅遊業,但由於設施和基礎設施完好無損,而且匯率對遊客有利,因此恢復和增長的潛力很大。
1983 年,印度尼西亞發現旅遊業在短短一年內下降了三分之一,並採取措施增加訪問量,包括簽發落地簽證、建立更好的航空公司聯繫以及任命旅遊、郵電和電信部長。這一策略奏效了,就在金融危機之前,遊客人數達到了超過 500 萬的峰值。此後旅遊業放緩,但政府在 2000 年錄得小幅增長,達到 415 萬外國遊客。僅巴厘島這個小島上的機場就接待了 147 萬人次。遊客人數可能會繼續增加,但一些遊客可能會被暴力、種族騷亂和停工嚇跑。
零售
零售市場受到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失業率上升和貧困減少了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銷售進口商品的零售商被迫收取更高的價格。自 1998 年以來出現了一些復甦,部分原因是較富有的印度尼西亞人從海外帶回資金,他們試圖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將其保護起來。零售食品行業以傳統商店為主,例如小餐館和無處不在的街邊小攤,被稱為 warungs。即使在擁有該國最發達經濟體的雅加達,現代超市和零售店也僅佔食品零售店的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