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縮寫

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伊朗是一個比阿拉斯加略大的國家,位於中東,南臨阿曼灣和波斯灣,北臨里海。它佔地 164.8 萬平方公里(636,296 平方英里),與伊拉克接壤,與伊拉克有 1,458 公里(906 英里)的邊界,東部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與伊朗有 909 公里(565英里)和 936 公里(582 英里)的共同邊界線。伊朗還與土耳其接壤 499 公里(310 英里),與土庫曼斯坦接壤 992 公里(616 英里),與阿塞拜疆接壤 432 公里(268 英里),與亞美尼亞接壤約 35 公里(22 英里),後 3 個州以前是其中的一部分蘇聯的。

2,440 公里(1516 英里)的海岸線大部分位於波斯灣和阿曼灣。這兩個海灣由戰略性的霍爾木茲海峽相連。伊朗在波斯灣擁有數十個島嶼,其中許多無人居住,但被用作石油勘探基地。有人居住的地方——特別是格甚姆和基什——正在開發中,吸引了投資者和遊客。里海的伊朗海岸長約 740 公里(460 英里)。除了提供世界上最好的魚子醬的鱘魚之外,里海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面積約 37 萬平方公里,由阿塞拜疆、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共同擁有。

一般來說,伊朗由海拔 1,000 米至 1,500 米(3,000 英尺至 3,500 英尺)的內陸高原組成,幾乎四面都是山區。厄爾布爾士山脈腳下是伊朗首都德黑蘭,是該國最高峰,達馬萬德山白雪皚皚的火山錐,海拔 5,604 米(18,386 英尺)。在該範圍的北部,突然下降到里海佔據的平坦平原,該平原位於海平面以下約 27 米(89 英尺)處,並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縮小。較大的紮格羅斯山脈從伊朗西北部一直延伸到波斯灣東海岸,然後向東延伸,面對阿拉伯海,一直延伸到巴基斯坦。

伊朗內陸高原多為沙漠,定居區一般局限在山腳下,但克爾曼等綠洲城鎮的規模不斷擴大。主要城鎮和歷史中心遍布全國,例如位於西北角的全國最大城市大不里士(120 萬);Mash-had(190 萬)在最遠的東北角;伊斯法罕(130 萬)以南;設拉子(110 萬)位於首都德黑蘭(680 萬)遙遠的南部。

人口

根據中央情報局的數據,2000 年 7 月伊朗的總人口估計為 6560 萬。幾乎三分之二的伊朗人是雅利安人——他們的祖先從中亞遷徙而來。這一類的主要群體包括波斯人、庫爾德人、盧斯人和俾路支人。其餘的主要是突厥人,但也包括阿拉伯人、亞美尼亞人、猶太人和亞述人。伊朗的

種族多樣性反映在伊朗人使用的各種語言中,58% 的人說波斯語和波斯方言,26% 的人說突厥語方言,9% 的庫爾德語和 7% 的其他語言。波斯語——一種自古以來幾乎沒有變化的印歐語系語言,有一部分是阿拉伯語、突厥語和歐洲語——現在被大多數伊朗人作為他們的第一語言使用,並作為少數群體的通用語。雖然憲法賦予少數民族平等的權利,但少數民族是二等公民。

伊朗人口約 99% 是穆斯林,其中 89% 是國教什葉派的追隨者。大約 10% 是伊斯蘭教遜尼派分支的追隨者(主要是居住在西南、東南和西北部的土庫曼人、阿拉伯人、俾路支人和庫爾德人)。蘇菲兄弟會(神秘的宗教團體)很受歡迎,但沒有可靠的數據可以判斷其真實規模。巴哈伊教徒、基督徒、瑣羅亞斯德教徒和猶太人只佔人口的不到 1%。最大的非穆斯林少數民族是巴哈伊信仰,估計全國約有 300,000 至 350,000 名信徒。對猶太社區規模的估計從 25,000 到 30,000 不等。這些數字表明,在 1979 年革命前居住在該國的猶太人估計從 75,000 人大幅減少到 80,000 人。基督教社區估計約有 117,000 人。根據政府數據,瑣羅亞斯德教社區的規模估計約為 35,000 名信徒。瑣羅亞斯德教團體引用了大約 60,000 人的更大數字。瑣羅亞斯德教是前伊斯蘭薩珊王朝的官方宗教,因此在伊朗歷史上發揮了核心作用。瑣羅亞斯德教徒主要是集中在德黑蘭、克爾曼和亞茲德等城市的波斯人。總的來說,社會已經習慣了伊朗的前伊斯蘭非穆斯林社區的存在。然而,政府限制宗教自由,為一些宗教少數群體,特別是巴哈伊教徒、猶太人和福音派基督徒營造了一種威脅氣氛。根據政府數據,瑣羅亞斯德教社區的規模估計約為 35,000 名信徒。瑣羅亞斯德教團體引用了大約 60,000 人的更大數字。瑣羅亞斯德教是前伊斯蘭薩珊王朝的官方宗教,因此在伊朗歷史上發揮了核心作用。瑣羅亞斯德教徒主要是集中在德黑蘭、克爾曼和亞茲德等城市的波斯人。總的來說,社會已經習慣了伊朗的前伊斯蘭非穆斯林社區的存在。然而,政府限制宗教自由,為一些宗教少數群體,特別是巴哈伊教徒、猶太人和福音派基督徒營造了一種威脅氣氛。根據政府數據,瑣羅亞斯德教社區的規模估計約為 35,000 名信徒。瑣羅亞斯德教團體引用了大約 60,000 人的更大數字。瑣羅亞斯德教是前伊斯蘭薩珊王朝的官方宗教,因此在伊朗歷史上發揮了核心作用。瑣羅亞斯德教徒主要是集中在德黑蘭、克爾曼和亞茲德等城市的波斯人。總的來說,社會已經習慣了伊朗的前伊斯蘭非穆斯林社區的存在。然而,政府限制宗教自由,為一些宗教少數群體,特別是巴哈伊教徒、猶太人和福音派基督徒營造了一種威脅氣氛。瑣羅亞斯德教是前伊斯蘭薩珊王朝的官方宗教,因此在伊朗歷史上發揮了核心作用。瑣羅亞斯德教徒主要是集中在德黑蘭、克爾曼和亞茲德等城市的波斯人。總的來說,社會已經習慣了伊朗的前伊斯蘭非穆斯林社區的存在。然而,政府限制宗教自由,為一些宗教少數群體,特別是巴哈伊教徒、猶太人和福音派基督徒營造了一種威脅氣氛。瑣羅亞斯德教是前伊斯蘭薩珊王朝的官方宗教,因此在伊朗歷史上發揮了核心作用。瑣羅亞斯德教徒主要是集中在德黑蘭、克爾曼和亞茲德等城市的波斯人。總的來說,社會已經習慣了伊朗的前伊斯蘭非穆斯林社區的存在。然而,政府限制宗教自由,為一些宗教少數群體,特別是巴哈伊教徒、猶太人和福音派基督徒營造了一種威脅氣氛。

伊朗人口相對年輕,34% 的人口年齡在 14 歲以下,61% 的人口年齡在 15 至 64 歲之間。由於計劃生育計劃,人口增長從 1984 年的 3.2% 下降到 1998 年的 1.7%,並在 2000 年進一步下降到 0.83%。在人口中,估計有 3800 萬伊朗人(或 60%)生活在城市地區,而大約 27萬人生活在農村。1998 年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37.6 人(每平方英里 97 人),儘管許多人集中在德黑蘭地區,該國其他地區(尤其是沙漠)基本上無人居住。基本識字率高於地區平均水平,儘管不確定的報告標准給錯誤帶來了很大的餘地。在 1997-98 年,中央銀行估計識字率為 80。

1920 年至 1960 年間,伊朗人口翻了一番,達到 2300 萬,到 1979 年,這一數字相當於該國 1920 年的總人口。大多數增加的人口遷移到城市中心,並在工業和服務業找到工作,而不是農業。1960 年,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城鎮;到 1979 年,將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德黑蘭成為政府、高等教育和工業的中心;1976年,它包含了三分之二的大學生和近三分之一的高中生;大約一半的工廠位於德黑蘭或其周邊地區。1979 年伊斯蘭革命後,這一趨勢仍在繼續。目前,大約 60% 的伊朗人口居住在城鎮。德黑蘭仍然是主要的政治、經濟和工業中心,擁有 680 萬人口,

阿富汗內戰、1980 年代的兩伊戰爭以及 1990-91 年海灣戰爭後的伊拉克政策導致難民不斷湧入伊朗。該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難民人口。據政府稱,難民總數為 200 萬——140 萬阿富汗人和 580,000 伊拉克人——而由於阿塞拜疆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的衝突,一小部分人被驅趕到伊朗。伊拉克人包括來自北方的庫爾德人和來自南方的阿拉伯什葉派。只有 5% 的難民生活在 30 個指定的難民營中,而其他難民則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城市和村莊中。失業率的增加和經濟狀況的惡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伊朗人迄今為止對難民相當寬容和歡迎的態度,難民返回原籍國的壓力越來越大。伊朗政府認為自己承受著沉重的社會和經濟負擔,認為國際社會應該分擔更多的負擔。

歷史背景

儘管在二戰期間被蘇聯和英國軍隊短暫佔領,但伊朗是中東僅有的兩個從未被殖民過的國家之一(另一個是沙特阿拉伯)。然而,該國的地緣政治意義——伊朗擁有最長的海灣海岸線,是亞洲、中東和歐洲之間的重要紐帶——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強大帝國的核心關注點,並成為頻繁政治操縱的目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佔領伊朗之後,伊朗的巴列維統治者禮薩沙阿被迫退位,以支持他的兒子穆罕默德禮薩。

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Mohammed Reza Pahlavi) 試圖與西方大國,特別是與美國緊密結盟。然而,伊朗日益增長的民族主義情緒迫使他在 1951 年任命民族主義者穆罕默德·摩薩德為總理。同年,摩薩德總理將英伊石油公司 (AIOC) 國有化,在政治上讓國王靠邊站。西方列強對這位民族主義領導人對其在海灣和更廣泛的中東地區的地位構成的威脅感到震驚,對伊朗的出口實施了石油禁運,使政府陷入癱瘓。隨後在 1953 年,美國中央情報局 (CIA) 和英國反情報機構軍情六處支持了一場成功的政變,推翻了摩薩德並將權力歸還給國王。Mohammed Reza 隨後發起了一項大規模的現代化計劃,被稱為“白色革命”,伴隨著更大的權力集中和更多地使用鎮壓來壓制政治異議。1964 年,在神職人員阿亞圖拉霍梅尼的一系列演講引發廣泛騷亂後,政府將其流放。

1973-74 年的石油價格暴漲推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代價是伊朗經濟波動加劇和高通脹水平。經濟困難、西方文化日益占主導地位——傳統的伊朗人認為這是令人反感的——以及政府壓制性的安全方法,導致反對派團體越來越堅定。這些激進分子聯合成一個以阿亞圖拉·霍梅尼為傀儡的反君主主義聯盟,組織了全國性的示威和罷工,最終在 1979 年 2 月推翻了巴列維王朝並讓霍梅尼從流放中回歸。經過全民投票,伊朗於 1979 年 3 月成為自封的“伊斯蘭共和國”。

1979 年 11 月,國際輿論強烈反對新政府,當時激進的學生佔領了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並將 52 人扣為人質一年多。1980 年 9 月,伊拉克軍隊入侵伊朗,希望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從而吞併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阿拉伯河航道周圍的伊朗領土。西方列強在保持中立的同時,與許多阿拉伯國家一道,協助伊拉克鎮壓霍梅尼的伊斯蘭國。直到 1988 年 8 月,當伊朗最終接受聯合國停火決議時,這兩個國家陷入了本世紀最血腥的戰爭之一,遭受了廣泛的人員和經濟損失。阿亞圖拉霍梅尼於 1989 年 6 月去世,專家委員會,一個有權選擇下一任最高領袖的文書機構,選擇 Hojatoleslam Seyyed Ali Khamenei 作為霍梅尼的繼任者,迅速將他提升為 Ayatollah(字面意思是:上帝的標誌)的文職人員。Hojatoleslam Ali Rafsanjani 在同年 8 月的總統選舉中獲勝。

自 1989 年修憲以來,總統任命政府,但所有部長上任前都必須得到議會的批准。此後,伊朗的國內政治演變為政權內部的保守派和改革派之間日益激烈的權力鬥爭。從 1989 年到 1997 年,拉夫桑賈尼總統試圖實施一項漸進式的經濟和政治改革計劃,但他更為保守的競爭對手經常阻止他的政策。1997 年,以改革為導向的神職人員穆罕默德·哈塔米(Mohammad Khatami)以壓倒性勝利當選總統,任期為 4 年,並在贏得選舉後於 2001 年 6 月以幾乎 77%投票。儘管投票率只有 65% 的合格選民,但在 1997 年的選舉中投票率為 90%,人們似乎對政治和改革步伐感到失望。穆罕默德·哈塔米的改革派支持者也在 2000 年 2 月舉行的議會選舉中擊敗了保守派,獲得了多數控制權。儘管如此,與保守派的權力鬥爭仍在繼續。通過控制各種監督機構、司法機構和國營廣播公司,他們設法控制了權力。

基礎設施、電力和通信

伊朗的基礎設施相對較差和不足。部分原因在於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從未完全開發,但在 1980 年代兩伊戰爭期間也經歷了相當大的挫折,此後恢復緩慢。

運輸

伊朗擁有 140,200 公里(87,120 英里)的道路網絡,其中 49,440 公里(30,722 英里)已鋪設。2,500 公里(1,553 英里)的 A1 高速公路從土耳其邊境的 Bazargan 穿過伊朗一直延伸到東部的阿富汗邊境。A2 從伊拉克邊境一直延伸到巴基斯坦邊境的米爾賈韋。德黑蘭通過 470 公里(292 英里)的高速公路與附近的主要城市相連。汽車使用的大量擴張導致對燃料的需求增加,大都市地區道路嚴重擁擠,污染問題日益嚴重。政府估計,國內燃料消耗的年均增長率為 5.5%,遠高於實際經濟增長率。政府試圖通過提高國內燃料價格來限制汽車的使用,

一條重要的交通紐帶是二戰前在里海、德黑蘭和波斯灣之間費力修建的鐵路。與鄰國的其他鐵路連接已經存在或正在建設中。最近,土耳其東部與範城長期關閉的鏈接重新開放,使乘客和貨物能夠從德黑蘭前往伊斯坦布爾,再到歐洲。總體而言,伊朗鐵路網覆蓋 5,600 公里(3,480 英里)。

阿拉伯河是伊朗和伊拉克在波斯灣共享的主要水道,海上交通可通航約 130 公里(81 英里)。港口包括阿巴丹/霍拉姆沙赫爾(Abadan/Khorramshahr),該港口在兩伊戰爭期間的戰鬥中大部分被摧毀,並已被阿巴斯港取代成為該國的主要港口。每年約有 1200 萬噸貨物通過伊朗海灣港口。Bushehr、Bandar Lengeh 和 Chah Bahar 的較小港口也具有新的重要性。1998 年勞埃德船級社列出了 382 艘伊朗商船。

德黑蘭、阿巴斯港和阿巴丹 3 個主要國際機場最近加入了格甚姆和基什自由貿易島上的國際機場。大多數國內和國際航班都經過德黑蘭的梅赫拉巴德國際機場。位於德黑蘭南部的巨大的伊瑪目霍梅尼國際機場目前正在建設中,預計將在幾年內投入運營,預計每年可接待 3000 萬名乘客。國有的國家航空公司伊朗航空公司為 15 個伊朗城市提供服務,並在海灣、亞洲和歐洲運營定期航線。1997年,它運送了90.7萬國際旅客和624萬國內旅客。

力量

據估計,在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對發電站的襲擊嚴重限制了發電,使可用容量從 8,000 兆瓦減少到 5,000 兆瓦。1988 年 12 月,能源部表示,由於戰爭破壞、燃料不足和降雨不足,國家電網的總容量至少不足 2,500 兆瓦。1990年代初,住宅消費約佔總消費的40%,工業約佔四分之一。然而,工業需求急劇增長,1998 年佔總消費量的近一半。總消費量從 1994 年的 734 億千瓦時增加到 1998 年的 900 億千瓦時(kWh)。裝機容量已達到約 24,000 兆瓦,另有4,600 兆瓦來自私人發電機。

伊朗計劃到 2022 年將這一容量增加到 96,000 兆瓦。目前正在建設中的發電廠,預計於 2002 年完工,將為國家電網增加約 13,000 兆瓦的容量。其中約 8,000 兆瓦將來自水力發電(由水驅動的渦輪機)大壩,儘管水力發電的比例將在隨後幾年下降。在建的剩餘 5,000 兆瓦來自燃氣發電廠和其他設施。目前,大約 89.5% 的電力由火力發電廠(使用煤炭、石油或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生產,其餘由水力發電站生產。近年來,伊朗推進了 3,000-5,000 兆瓦的核電計劃。美國表示,核合作和向伊朗轉讓技術是危險的,因為它將加速一項秘密計劃,以發展核武器。儘管如此,中國和俄羅斯官員已表示決心繼續進行旨在向伊朗出售核反應堆的交易。

電信

由於自 1994 年以來對電話服務的大量投資,長途頻道的數量大幅增長;許多村莊已被納入網絡。自 1994 年以來,城市系統中的干線數量大約翻了一番,通過安裝數千個數字開關,提高了系統的技術水平。在全國范圍內,1998 年有大約 700 萬條線路。現在還有一個移動蜂窩系統,在 1998 年 8 月為 265,000 名用戶提供服務。這個數字比 1996 年的不到 60,000 名有所增加,此後迅速增長。

伊朗在土耳其、阿塞拜疆、巴基斯坦、阿富汗、土庫曼斯坦、敘利亞、科威特、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設有無線電中繼站。光纖汎亞歐線路貫穿伊朗北部,該國還通過海底光纜連接到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的全球光纖鏈路(FLAG)。

互聯網接入正在增加。然而,價格而不是官方審查仍然是更廣泛使用的最大障礙。國家仍然控制著地面廣播和電視廣播,但在城市地區非法使用衛星電視接收器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1998年有82個廣播電台,伊朗人有1700萬台收音機。電視接收器數量為 490 萬台。

行業

石油和天然氣顯然在伊朗工業中占主導地位,該工業主要由國家控製或由宗教基金會之一 Bonyad 經營。革命伴隨著國有化,到 1982 年底,130 個國有化的工業由 3 個被授權實施工業政策的部委直接控制,450 個工業單位被置於伊朗國家工業組織的控制之下。

採礦/碳氫化合物

伊朗人先於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涉足石油,1901 年將他們的第一個勘探特許權授予英國探礦者。1908 年在 Masjid-e Suleiman 發現商業上可行的礦床後,這些儲量由新成立的 Anglo-波斯石油公司於 1935 年更名為英伊石油公司 (AIOC),現稱為 BP Amoco。石油工業在現代伊朗社會中的關鍵地位在 1979 年革命期間得到了證明,當時對石油設施的一系列罷工導致罷工者拒絕恢復出口,直到國王離開該國。隨著 1980 年兩伊戰爭的爆發,伊朗的石油工業遭受了油井、煉油廠和出口碼頭的廣泛破壞。原油產量恢復到 3。1990 年為每天 200 萬桶 (bpd),自 1994 年以來平均為每天約 3.6-370 萬桶。1998 年底已探明的石油儲量總計 900 億桶,佔世界儲量的 8.7%,按目前的生產速度預計將持續約 70 年。截至 2000 年 1 月,伊朗擁有 9 家運營煉油廠,總產能為 150 萬桶/日,政府的目標是在其第三個 5 年發展計劃(至 2005 年)期間將煉油能力提高到 200 萬桶/日。

世界石油價格從 1997 年底急劇下降到 1973 年初的實際水平以下,促使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一個由最重要的石油生產國組成的卡特爾組織,以固定生產配額並試圖穩定價格)法令其成員應從 1998 年 4 月起減少產量以提高價格。1999 年 3 月,伊朗同意將其平均產量從 360 萬桶/日的基準削減 7.3%,至 336 萬桶/日。儘管世界石油價格急劇上漲,歐佩克國家在 9 月的會議上決定保留減少的配額。2000 年 3 月,當歐佩克通過將總產量配額增加 170 萬桶/日來應對被視為危險的每桶 30 美元的世界油價高位時,只有伊朗拒絕接受沙特阿拉伯提出的計劃,理由是歐佩克屈服於美國要求降低油價的壓力。然而,阻力是短暫的,到 2000 年 9 月,伊朗的新生產配額已增加到 384 萬桶/日。由於 1999 年的減產,出口量從 1998-99 年到 1999-2000 年下降了 10%,至 210 萬桶/日. 然而,由於價格上漲,石油出口收入增長了 63%,達到 163 億美元,預計 2000-01 年將達到 200 億美元。100 萬桶/日。然而,由於價格上漲,石油出口收入增長了 63%,達到 163 億美元,預計 2000-01 年將達到 200 億美元。100 萬桶/日。然而,由於價格上漲,石油出口收入增長了 63%,達到 163 億美元,預計 2000-01 年將達到 200 億美元。

伊朗的石油工業基本上是政府的延伸。石油部長擔任伊朗國家石油公司 (NIOC)、伊朗國家天然氣公司 (NIGC) 和國家石化公司 (NPC) 三個主要公司的董事長。NIOC 負責油氣勘探、生產、精煉和石油運輸;NIGC 管理氣體和氣體液體的收集、加工、傳輸、分配和出口;NPC 負責石化產品的生產、分銷和出口。伊朗的大部分油田都集中在該國西南部,伊朗原油總產量的 90% 都在這裡生產。伊朗擁有的巨大儲量——世界第二,僅次於俄羅斯——的國有天然氣集輸系統是中東地區最大的天然氣集輸系統之一。

伊朗已探明的天然氣儲量為 23 萬億立方米(截至 1999 年底),是僅次於俄羅斯的世界第二大天然氣資源國家,約佔全球總量的 15.7%,佔中東地區總量的 46.4%。產量從 1989 年的 122 億立方米增加到 1993 年的 295 億立方米和 1998 年的 540 億立方米,其中大部分用於國內消費,符合政府以氣代油的政策。目前,天然氣佔國內能源消費總量的40%左右。伊朗計劃建造一條 1000 公里(621 英里)的陸上和 1200 公里(746 英里)的海上天然氣管道通往印度。1996 年,伊朗簽署了一項價值 200 億美元的協議,在 22 年內向土耳其供應天然氣。隨著管道建設的最後階段,交付應該在 2001 年年中開始。2000 年 4 月,宣佈在布什爾市北部發現該國迄今為止最大的陸上氣田。估計有4450億立方米不需要精煉的天然氣,以及2.4億桶液化氣。該油田將於 2002 年投產,預計 20 年內將產生 165 億美元的收入。

除了巨大的碳氫化合物儲量外,伊朗還擁有可觀的礦產資源。每年從伊朗約 1,500 個非金屬礦和 50 個金屬礦中開採約 8000 萬噸礦物,其中大部分來自 Bonyad-e Mostazafan(被壓迫者基金會)擁有的礦山。目前正在開采的礦物包括銅、鉛鋅、鐵礦石、鋁土礦、煤、鍶、金、鉻、鈾、氧化紅、綠松石、硫和鹽。外國投資者主要集中在伊朗的銅提取行業,該行業率先走向私有化。

製造業

伊朗的工業部門由相對較少但規模較大的公共企業主導,約佔製造業增加值的 70%。鋼鐵、石化和銅仍然是該國的三大基礎產業。其他重要的分支是汽車製造(主要是在西方或日本製造商的許可下組裝)、建築材料、紡織品(主要是編織地毯,伊朗傳統上以此聞名)、食品加工和藥品。儘管在 1970 年代進行了大量投資,但問題仍然存在,包括熟練勞動力短缺、原材料和備件不足以及基礎設施不足。

1979 年革命後,沒有為工業部門製定明確的政策。隨後,當時的總統巴尼-薩德爾估計,僅在革命後的第一年,工業產值就至少下降了 34%。製造業的糟糕表現在整個 1980 年代持續存在,許多工廠在 19 世紀末仍以僅 30% 的產能運轉。這種低迷在很大程度上與工業所有者的移民以及由此導致的管理技能短缺有關。伊朗對原材料進口的高度依賴,以及對伊斯蘭共和國實施的經濟制裁,進一步增加了製造業的脆弱性。綜合起來,這些因素導致效率低下和生產率低下。

鋼鐵行業是伊朗令人失望的製造業環境中為數不多的例外之一。發展起步較晚——伊朗的第一家鋼廠是 1960 年代與蘇聯的合資企業——進展緩慢,1979 年產量僅為每年 100 萬噸。然而,自兩伊戰爭結束以來,發生了巨大的擴張。胡齊斯坦、呼羅珊和阿塞拜疆省的新工廠已投產,伊朗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鋼鐵生產國,1997-98 年產量為 670 萬噸。

近年來,政府高度重視擴大石化產業,以生產具有更高附加值和更高出口收入的產品。從中期來看,石化行業是伊朗擺脫原油出口多元化的唯一機會。過去 5 年,伊朗的石化產品產量翻了一番多,成為該地區僅次於沙特阿拉伯的第二大生產國。1998 年石化總產量估計約為 1200 萬噸,而 1989 年為 240 萬噸。政府計劃在 20 年內將年產量提高兩倍,達到 3000 萬噸,這需要投資 200 億美元。

汽車行業不發達。伊朗道路上最常見的車輛是 Paykan,這是 1960 年代英國車型的本地生產版本。這輛車的老式工程使其效率低下,是該國最嚴重的污染者之一。自 1989 年以來,該行業經歷了適度的複蘇,因為當地工廠已簽訂合同,在許可下組裝日產、標致和起亞車型。一些製造商,例如在 1985 年之前擁有通用汽車組裝權的伊朗 Khodro,已經開始進行現代化改造和重組。2000-01 年本地汽車產量達到 245,556 輛,而 1995-96 年為約 80,000 輛,比上一年增長 23%。然而,融資渠道不暢和庫存不足表明還需要進一步改進。

1995 年,工商會報告稱,由於外彙和原材料短缺,伊朗的紡織廠平均開工率為 56%。紡織業部分依賴國內棉花供應。在 1970 年代,歐洲製造商購買了伊朗棉花,但隨著 1980 年代利潤下降,大部分棉花被國內吸收。政府希望促進紡織品出口,一些公共投資已用於提高生產質量。然而,結果僅在特定領域可見,1997-98 年的出口收入仍低於每年 1 億美元。1990 年代,出口地毯的收入從 1990 年的 20 億美元急劇下降到 1998 年的 5.7 億美元,使其業務搖搖欲墜。

服務

服務業是伊朗經濟中最大的部門,在 1999-2000 年間對 GDP 的貢獻率約為 40%。就其占 GDP 的份額而言,該行業的長期增長最大,但貨幣兌換限制、過度官僚主義以及長期規劃的不確定性阻礙了進一步的發展。

金融服務

伊朗銀行業由 10 家國有銀行主導,其中包括 6 家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商業銀行和 4 家部門專業銀行。此外,最近還有4家小型民營非銀行信貸機構獲得許可。1999 年國有銀行分支機構總數為 14,518 家,而 1995 年為 11,634 家。資金的投資。然後,這些投資的利潤和損失將根據其投資的期限和金額分配給存款人。專業銀行主要提供長期貸款(5 年或更長時間),並在各個經濟部門進行投資。

革命後,銀行體係發生了兩次重大變化:一是在革命後的那一年實行國有化和重組,二是在 1983-84 年引入了伊斯蘭銀行業務。根據伊斯蘭法律,伊斯蘭銀行業務的特點是禁止貸款利息。貸款利息,或riba,與傳統的 14% 相比,被每年 4% 的佣金所取代,而存款利息被利潤所取代,估計每年至少為 7-8%。銀行將成為它們藉錢的主要工業企業的臨時股東。不幸的是,就在公共部門因石油收入低而嚴重依賴銀行系統為巨額赤字融資時,銀行部門發生了變化。因此,通貨膨脹率迅速加快。雖然在 1985-86 年僅為 4%,但在次年飆升至 21%,並在 1987-88 年和 1988-89 年分別增加到 28% 和 29%,此後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

德黑蘭證券交易所(TSE)受益於 1990 年代初期的私有化浪潮。到 1999 年底,股票市值為 38 萬億印尼盾,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的 9% 左右,儘管相對較少的股票通常可供公眾購買。股票的所有權高度集中。最大的 5 位股東合計持有公司 82% 以上的股份。少數機構投資者主導著整個市場。這些都是政府機構或國有銀行或其子公司,但仍然以市場為導向。

商業

伊朗歷來是一個貿易商居住的農業國家。除了地毯業和小型珠寶業,伊朗經濟在禮薩·沙阿·巴列維 (Reza Shah Pahlavi) 時代之前基本上都是農業經濟。儘管巴列維政權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啟動了快速工業化計劃,並且在伊朗與伊拉克的 8 年戰爭期間需要自給自足,但該國仍然偏愛貿易而非生產。

商人或集市階層從伊朗在 1970 年代國王統治下經歷的經濟繁榮中獲利。許多人在這些年積累了財富。然而,集市為革命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支持,為革命前的文職事業做出了慷慨的貢獻。集市商人對國王有幾處不滿,國王的政策有利於新的工業和企業家精英,而進口許可證讓小商人的生活變得艱難。集市被降為次要地位,尤其是在 1970 年代中期,一些主要工業家族開始將工業利益與銀行、保險和貿易利益結合起來之後;幾家最大的貿易公司與主要工業企業一起發展起來。

革命後,貿易部門實現了正增長,該部門吸收了大部分進入就業市場的新進入者。在缺乏正常運作的銀行系統的情況下,集市上的放債人經常滿足對資本的需求。事實上,在伊朗扭曲的經濟中,貨幣兌換和放貸已成為集市商人的主要業務來源。這進一步加劇了伊朗人投資以現金為基礎的企業的趨勢,例如為租賃市場建造房屋或進口消費品。

旅遊

在革命之前,伊朗已經開始建立一個充滿異國情調的度假勝地的聲譽。其位於德黑蘭北部的 Shemshak 和 Dizin 滑雪勝地吸引了國際名人。1979年後,伊斯蘭政府不鼓勵旅遊業,使許多著名的考古和歷史遺址,包括波斯波利斯、帕薩加德和伊斯法罕,幾乎沒有外國人參觀。雖然不是一個蓬勃發展的行業,但遊客率開始上升。政府開始更加自由地向非穆斯林個人和團體發放簽證,該國在旅遊宣傳冊中出現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但實際到訪的外國遊客仍然只有約 32 萬,帶來了 1.7 億美元的收入。大部分旅遊業仍將建立在馬什哈德和庫姆等什葉派朝聖中心。

 

與伊朗相關的首字母縮略詞列表

ABD 伊朗阿巴丹
ASIJ 日本伊朗人學會
ARO 有抱負的預備役軍官
AWZ 伊朗阿瓦士
AIA 伊朗裔美國人聯盟
AIIRS 美國伊朗研究所
AIIT 古印度和伊朗信託
AIOC 英伊石油公司
APDO 止汗/除臭劑
AIM 伊朗醫學檔案
ACFI 法國-伊朗文化協會
ACI 伊朗人協會
AOIJ 伊朗記者協會
AJIA 伊朗海外記者協會
AIPA 奧斯汀伊朗專業人員協會
AIAP 伊朗裔美國專業人士協會
AIJ 伊朗記者協會
APSIH 伊朗遺產教授和學者協會
BLFGE Bandeirantes 垃圾填埋氣轉化為能源
BMI 伊朗梅利銀行
BT 巴什基亞與地拉那斯
BECOME 米蘭代籃球俱樂部
BCM 米蘭代籃球俱樂部
BPSV 皮蘭灣蝦病毒
BUTTERFLY 比利蘭論壇
BF 比利蘭論壇
BACAM 主教對事工有志者的諮詢委員會
BVA 債券志願者有志者
BDA Bouffée Délirante Aiguë
BIBA 英伊商業協會
BVT 布倫·德·維安·蒂朗
BABE Budi Aktivna Budi Emancipirana
BUZ 伊朗布什爾——布什爾
CVB Carqueiranne Var 籃子
CIRA 伊朗研究與分析中心
CBI 伊朗中央銀行
CAIS 阿拉伯和伊朗研究中心
CAIS 古代伊朗研究圈
CHAIR 伊朗難民人道主義援助委員會
CISF 伊朗球迷社區
CISADA 2010 年全面伊朗制裁問責和撤資法案
CEPG 對流增強皮拉尼壓力計
CIAJO 伊朗裔美國猶太組織理事會
CII 反伊朗影響
DAS 達拉阿里蘭雙溪
EPCI 伊朗出口促進中心
FPAIRI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計劃生育協會
FIFH 來自地獄的無所畏懼的伊朗人
FTG 飛然科技集團
GSOI 伊朗地質學會
GTC 伊朗政府貿易公司
GFI 伊朗的綠色陣線
GGCC 瓜拉皮蘭加高爾夫鄉村俱樂部
HFI 治愈伊朗
IMC 英迪拉那加衛理公會教堂
IIR 印度-伊朗語
IKM 凱馬希蘭瑪拉研究所
ISIRI 伊朗標準與工業研究所
INNSZ 薩爾瓦多·祖比蘭國家營養研究所
IFIR 國際伊朗難民聯合會
IFIRIC 伊朗難民和移民委員會國際聯合會
IR 伊朗
IRN 伊朗
IRA 伊朗航空
IR 伊朗航空
IACI 伊朗飛機工業
IASCO 伊朗合金鋼公司
IBCCI 伊朗和比利時工商會
ISNA 伊朗和敘利亞不擴散法案
IBC 伊朗生物信息學中心
ICIIC 伊朗化學工業投資公司
ICPA 2007 年伊朗反擴散法案
ICHO 伊朗文化遺產組織
IFIC 伊朗外國投資公司
IFSA 2006 年伊朗自由支持法
IIC 伊朗工業顧問公司
IIEC 伊朗國際展覽公司
IJN 伊朗護理雜誌
IKCO 伊朗霍德羅公司
IMICO 伊朗海洋工業公司
INLN 伊朗納米技術實驗室網絡
INOC 伊朗國家石油公司
INN 伊朗新聞網
IPSC 伊朗集郵研究會
IPMC 伊朗活塞製造公司
IPS 伊朗新聞社
ISA 1996 年伊朗制裁法
ISPCA 伊朗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IRST 伊朗標準時間
IT 伊朗時間
ITTO 伊朗旅遊組織
IWEO 伊朗野生動物專家組織
IAES 伊朗農業經濟學會
IAAB 伊朗的跨國聯盟
IACC 伊朗美國商會
IACA 伊朗裔美國人社區聯盟
IAMA 伊朗裔美國醫學會
IAPAC 伊朗裔美國人政治行動委員會
IACR 伊朗資產管制條例
IBBH 伊朗男孩黑帽
ICCA 伊朗加拿大文化協會
ICA 伊朗化學家協會
ICC 伊朗電影頻道
ICAO 安大略省伊朗社區協會
ICBME 伊朗生物醫學工程會議
ICEO 伊朗建築工程師組織
ICA 伊朗腐蝕協會
ICCA 奧斯汀伊朗文化社區
ICO 伊朗文化組織
ICDA 伊朗課程發展協會
IDEM 伊朗柴油機製造公司
IEJUG 伊朗企業 Java 用戶組
IFS 伊朗鑄造協會
IFCO 伊朗燃料消耗組織
IGDS 伊朗平面設計師協會
IHRC 伊朗人權聯盟
IICA 伊朗註冊會計師協會
IIRR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鐵路
IJPAC 伊朗猶太人公共事務委員會
IJWO 伊朗猶太婦女組織
IJECE 伊朗電氣與計算機工程雜誌
IJEEE 伊朗電氣與電子工程雜誌
IJME 伊朗醫學教育雜誌
IJMP 伊朗醫學物理學雜誌
IJPS 伊朗精神病學雜誌
IJR 伊朗放射學雜誌
ILCO 伊朗輕質原油
IMLA 伊朗醫用激光協會
IMAN 北美伊朗穆斯林協會
IRCOLD 伊朗全國大壩委員會
INOC 伊朗國家石油公司
IOOC 伊朗海洋石油公司
IOB 伊朗石油交易所
IOSSD 伊朗開源軟件開發商
IPS 伊朗石油標準
IPC 伊朗攝影師中心
IROST 伊朗科學技術研究組織
IRGCN 伊朗革命衛隊海軍
IRR 伊朗里亞爾
ISB 伊朗生物技術學會
ISQ 伊朗質量協會
ISCE 伊朗諮詢工程師協會
ISME 伊朗機械工程師學會
IRSO 伊朗眼科學會
ISPE 伊朗石油工程學會
ISCEE 伊朗學生電氣工程會議
ISAG 圭爾夫大學伊朗學生協會
ISACU 卡爾頓大學伊朗學生會
ISCA 伊朗學生文化協會
ISACU 康考迪亞大學伊朗學生協會
ISNA 伊朗學生通訊社
ITN 伊朗電視網
ITC 伊朗煙草公司
IVMA 伊朗獸醫協會
IVO 伊朗獸醫組織
IWSN 伊朗工人團結網絡
IYCS 伊朗青年電影協會
IZI 在以色列的伊朗猶太復國主義者
IABA 伊朗裔美國律師協會
IACS 馬里蘭伊朗裔美國人文化協會,股份有限公司。
IBMC 伊朗-英國醫學交流協會
ILSA 1996年伊朗-利比亞制裁法
ISS 伊朗斯克瑞典團結工會
IIPP 伊斯蘭伊朗參與黨
IR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IRI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IRIAF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空軍
IRINA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軍隊
IRIA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軍隊
IRIB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廣播
IRIBW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廣播網站
IRINN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新聞網
IRIR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鐵路
JPK Jabatan Pembangunan Kemahiran
JAK Jazakom Allaho Khairan
JMT 約翰遜、米米蘭和湯普森
KER 伊朗克爾曼——克爾曼
KSH 克爾曼沙赫,伊朗——巴赫塔蘭伊朗
LVP 伊朗拉萬
LIR 伊朗鱗翅目
MHD 伊朗馬什哈德
MISA 麥吉爾伊朗學生協會
MJIRI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醫學雜誌
MLM 梅林米蘭達
MOI 伊朗氣象組織
MC 米蘭達·科斯格羅夫
MIM 米蘭達即時通訊工具
MSG 米蘭達性花園
MWL 米蘭語
MCI 伊朗移動公司
NICO Naftiran 國際貿易有限公司
NCRI 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
NFAI 伊朗國家電影檔案館
NIAC 全國伊朗裔美國人委員會
NICOC 伊朗國家中央油田公司
NIDC 伊朗國家鑽井公司
NIGC 伊朗國家天然氣公司
NIOC 伊朗國家石油公司
NIOPDC 伊朗國家石油產品分銷公司
NIPC 伊朗國家石化公司
NISOC 伊朗國家南方石油公司
NLI 伊朗國家圖書館
NPCI 伊朗國家石化公司
NRI 伊朗民族共和國
NRCI 伊朗全國抵抗委員會
NIKI 伊朗知識和創新網絡
PMMP Paulan ja Miran Molemmat Puolet
PKPA Pekeliling Kemajuan Pentadbiran Awam
PPI 伊朗石油公司
PPA Pingat Pentadbiran Awam
PM 米蘭達廣場
ROUTE 地拉那電台
RT 地拉那電台
RAI Rah Ahane 伊朗
RIPAS Raja Isteri Pengiran Anak Saleha
RMJM Rakan Muda Jiran Muda
RGCI 伊朗革命衛隊
RRII 伊朗水稻研究所
S-2 桑吉拉原始人 2
SYZ 伊朗設拉子——設拉子
SIAP 伊朗建築師和規劃師協會
SOI 伊朗標準組織
SUGIA 伊朗事務研究組
SARS Sveze Amputirana Ruka Satriania
THR 伊朗德黑蘭——梅赫拉巴德
TCI 伊朗電信公司
TBUS 地拉那商學院
TBU 地拉那商學院
TIA 地拉那,阿爾巴尼亞 – 里納斯
UKP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皮蘭俱樂部
UPA 單位 Pentadbiran Am
UANI 聯合反對核伊朗
UNYT 紐約大學,地拉那
WIDC 華盛頓伊朗牙科俱樂部
ZAH 伊朗扎黑丹 – 扎黑丹
ZMI Zendegi Mosbat 伊朗人

最受歡迎的首字母縮寫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