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伊拉克位於中東,介於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間。伊拉克西邊與約旦和敘利亞接壤,南邊與科威特接壤,北邊與土耳其接壤。波斯灣的一小片區域(58 公里,或 36.04 英里)在其東南邊界毗鄰伊拉克。伊拉克面積為 437,072 平方公里(168,753 平方英里),是愛達荷州面積的兩倍多。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位於該國中部。其他主要城市包括南部的巴士拉和北部的摩蘇爾。
人口
伊拉克人口在中東和北非排名第五。2000 年 7 月人口估計為 22,675,617 人,比 1980 年的 1800 萬人口增加了 467.5 萬人。2000 年,伊拉克的出生率為千分之 35.04,而據報導的死亡率為千分之 6.4。預計 2000 年至 2015 年間的增長率為 2%,預計到 2030 年人口將達到 3800 萬。
大約 97% 的人口是穆斯林。什葉派穆斯林占多數(60-65%),而遜尼派佔該國穆斯林的 32-37%。剩下的 3% 由基督徒和其他宗教團體組成。庫爾德人是公元前 2 世紀在伊拉克定居的印歐部落的後裔,佔人口的 15-20%。阿拉伯語是官方語言,但也使用庫爾德語、亞述語和亞美尼亞語。
儘管中產階級因海灣戰爭和自 1991 年以來實施的聯合國 (UN) 經濟制裁的不利影響而外流,伊拉克的人口增長自 1993 年以來有所增加。1991 年海灣戰爭前的人口增長高達每年 3.6%。政府大力鼓勵人口增長。由於高生育率和相對年輕的人口(其中 45% 不到 15 歲),預計人口增長將保持高位。1993 年人口增長率大幅下降至 1.9%,但近年來有所恢復,增長率在 1998 年達到 2.98%。這一增長率表明中產階級的移民已經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估計,聯合國製裁的影響已經開始消退。估計有 1 到 200 萬伊拉克人居住在國外,其中許多是政治流亡者。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伊朗,在 1990-91 年海灣戰爭後被迫離開。
與許多發展中國家一樣,大多數伊拉克人生活在城市地區。自 1960 年代以來,城市地區人口以每年 5.2% 的速度顯著增長。巴格達及其郊區擁有約 31% 的人口。除了集中在北部的庫爾德少數民族外,農村向城市的遷移削弱了地區之間的一些民族宗教和語言差異。伊拉克社會以部落和家庭關係為主。
行業
礦業
石油在該國的採礦活動中占主導地位,在 1990 年海灣戰爭之前佔 GDP 的 60% 以上。伊拉克已探明儲量為 112.5 萬億桶,為世界第二大已知儲量。在與伊朗的戰爭始於 1980 年之前,伊拉克還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
石油生產集中在北部的基爾庫克、詹布爾、拜哈薩姆、艾因扎拉、布特曼和拜吉。南部的油田包括魯邁拉和祖貝爾,在海灣戰爭之前,石油是通過 Khor al-Amaya 的海灣港口出口的。此外,在 Luhais、Nahr Umr、Buzurgan、Abu Ghuraib 和 Jabal Fauqi 可以找到較小的油田。伊拉克石油出口包括兩種原油。構成出口石油大部分的“基爾庫克原油”是從北部油田提取的,並通過土耳其出口。“巴士拉之光”來自南部的田野,通過波斯灣的 Mina al-Bakr 碼頭出口。
由於武裝衝突,石油生產和產量不止一次被中斷,首先是與伊朗的衝突,然後是海灣戰爭期間與盟軍的衝突。兩伊戰爭前的產量在 1979 年高達每天 350 萬桶(b/d),但隨著 1980 年戰爭的開始,產量下降到每天 700,000-870,000 桶。儘管伊拉克設施的大部分損壞都得到了修復,並且到 1980 年代末,日產量恢復到 307 萬桶,海灣戰爭和隨後的聯合國製裁再次嚴重抑制了生產和產量。直到 1996 年,聯合國製裁條款禁止伊拉克出口,但作為與聯合國達成的一項特別協議的一部分,每天向約旦出口 65,000 桶石油除外。結果,1990 年至 1996 年間石油產量平均僅為 500,000-600,000 桶/天,
1996 年,伊拉克獲准恢復部分出口,作為旨在滿足伊拉克人民人道主義需求的“以糧換油”計劃的一部分。1999 年石油產量估計為 252 萬桶/日,其中 176 萬桶在以石油換糧計劃下出口。當地消費量為 5000 億桶/天,而據信估計有 1660 億桶/天通過土耳其和伊朗走私。1998 年 6 月,伊拉克獲准每 6 個月進口 3 億美元的備件,以修復其石油設施。1999 年 12 月,進口價值翻了一番,達到每 6 個月 6 億美元,但伊拉克只能從聯合國製定的零件清單中購買零件。儘管產量有所增加,2000 年 7 月達到 249 萬桶/天,
1972 年之前,由英國、美國、法國和荷蘭公司組成的財團通過伊拉克石油公司及其聯營公司實際上主導了石油工業。這家公司於 1972 年被伊拉克政府國有化,美國和荷蘭在最後一家外國石油公司——巴士拉石油公司——的利益因兩國政府在 1973 年阿以戰爭期間的親以色列立場而被沒收。整個石油部門於 1975 年 12 月被國有化,並由國有的伊拉克國家石油公司控制。然而,在 1990 年代後期,作為製裁的直接結果,伊拉克政府再次允許與外國公司(主要是俄羅斯和中國)簽訂生產分成協議,以發展石油部門並將產量提高到 3 家。短期為 400 萬桶/日,中期為 600 萬桶/日。然而,這些協議取決於聯合國製裁的解除,美國是否會允許俄羅斯和中國公司從伊拉克石油行業的發展中受益還有待觀察。
除石油外,伊拉克的天然氣探明儲量居世界第十位,估計為3.1萬億立方米。1998年,伊拉克的天然氣產量達到29億立方米,其中大部分用於國內消費。天然氣目前沒有出口,儘管政府最近與土耳其公司簽署了協議,每年從其北部氣田出口價值 100 億立方米的天然氣。
伊拉克在靠近敘利亞邊境的 Akashat 也有磷酸鹽礦床,用於生產化肥。硫磺礦也可以在米甚拉克找到。歐洲公司在兩伊戰爭之前就參與了硫磺的開採,但這些努力在戰爭期間陷入停頓,並沒有恢復。由於石油行業的主導地位,磷酸鹽和硫磺的開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限制。
製造業
製造業是第二大非石油部門,1993 年佔 GDP 的 13%。由於缺乏有關該國製造業活動的政府數據,很難評估該部門在 2001 年對 GDP 的貢獻。1989 年製造業的總就業人數為 968,000 人,佔勞動力的 22%。
從歷史上看,該行業一直以煉油和天然氣加工行業為主。煉油廠位於巴格達、巴士拉、al-Hadithah、Kanaqin、Kirkuk 和 Qayyarah,到 1980 年代後期,每年共生產 7.433 億桶石油和 37 億立方米(1310 億立方英尺)天然氣. 自 1970 年代以來,伊拉克公司一直在位於 Khawr az-Zubayr 的工廠加工鋼鐵。其他製造活動包括先進軍事硬件、拖拉機、電器產品、汽車裝配、卡車製造、鋁冶煉、清潔劑和化肥的生產。
自 1970 年代中期以來,伊拉克工業一直處於國家控制之下。政府在 1988 年末與伊朗戰爭結束後進行了私有化試驗,以促進製造業生產。然而,國家繼續控制所有重工業、石油部門、電力生產和基礎設施,而私人投資僅限於輕工業。私有化計劃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在 1989 年爆發物價上漲引發民眾騷亂後被迫實施的價格管制。
總體而言,該行業的特點是管理不善和政策不斷變化,嚴重阻礙了其發展。在 1970 年代,政府鼓勵發展本地食品加工和建築用品工業以替代進口,但到 1970 年代後期,政府將重點轉向發展鋼鐵等重工業。然而,這一倡議從未成功。在兩伊戰爭期間,擴大製造業的努力陷入停滯,因為必須重新分配資源以資助戰爭,並且更加重視增加現有工業的產量。
在 1990 年代,製造業也受到聯合國製裁的嚴重打擊,並因此大幅萎縮。聯合國密切監控工業原材料的進口,以確保生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所需的工具不會進入該國。該行業還因缺乏購買進口零件所需的外匯而受到損害。
建造
在過去 3 年的大部分時間裡,建築業一直是經濟的主要貢獻者。該部門的增長可歸因於政府自 1970 年代以來不斷參與重建戰爭破壞的設施或擴大軍事基礎設施。1991 年建築支出大幅下降,從 1990 年的 17 億印尼盾下降到 5.78 億印尼盾。然而,自 1991 年以來,建築支出一直呈上升趨勢,1994 年達到約 200 億印尼盾。
服務
金融服務
伊拉克的金融服務相當過時。由於 1964 年銀行和保險公司的國有化,所有金融交易都由政府通過伊拉克中央銀行控制,該中央銀行負責發行和監控伊拉克第納爾的各個方面。黑市貨幣交易被禁止,但仍在繼續進行。國際銀行交易由拉菲丹銀行進行,該銀行在中央銀行未進行的所有交易中代表政府。拉希德銀行成立於 1989 年,負責處理國內交易。1991 年銀行業自由化,為建立 6 家新銀行鋪平了道路。
零售
伊拉克的零售業很差。巴格達曾經發達的商業中心受到聯合國製裁的嚴重打擊,進口商品的缺乏迫使其中許多商業中心在過去 10 年關閉。包括巴格達在內的主要城市的大多數商店都由小型家族企業組成。小商店和臨時路邊攤也是該國內陸大部分城鎮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