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以色列是一個比美國新澤西州略小的國家,位於中東,與地中海接壤,全長 273 公里(168 英里)。在南部和西南部,它與在 1967 年 6 月戰爭中佔領並於 1982 年 4 月返回埃及的亞喀巴灣和西奈半島接壤。在東部,它共有 238 公里(147 英里)的邊界線與約旦哈希姆王國和約旦河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 307 公里(189 英里)。在北部,以色列與黎巴嫩共有 79 公里(49 英里)的邊界,在有爭議的戈蘭高地與敘利亞有 76 公里(47 英里)的邊界。
“加沙地帶”是沿地中海沿岸約 40 公里(25 英里)的一小塊領土,自 1994 年以來一直在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PNA)的有限管轄範圍內,最終可能成為單一巴勒斯坦實體的一部分,連同西岸的巴勒斯坦自治區。1967 年 6 月戰爭後被佔領的領土不被承認為以色列國的一部分,儘管以色列似乎不太可能扭轉其對東耶路撒冷的吞併。老城是猶太人的主要聖地,哭牆和穆斯林的聖山,謝里夫聖地和阿克薩清真寺的控制權存在嚴重爭議。
人口
2000 年 7 月,以色列總人口估計為 585 萬。這個數字包括約旦河西岸約 171,000 名猶太定居者;在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約有 20,000 人;加沙地帶約有 6,500 人;在東耶路撒冷約有 172,000 人。該國人口高度集中在沿海地帶,約 75% 的猶太居民和約 60% 的非猶太人位於阿什凱隆和納哈里亞之間。1997 年,特拉維夫區有近 120 萬居民,約佔總人口的 20%。1998 年,耶路撒冷(希伯來語中的 Yerushalayim 和阿拉伯語中的 al-Quds)有 633,700 名居民。海法(Hefa)是北部最大的城市,擁有約 265,000 名居民。在總人口中,91% 被定義為城市人口,那是居住在擁有超過 2,000 名居民的地區。以色列約 80% 的人口是猶太人,其中 40% 出生在國外,大部分是歐洲或美國出生的(120 萬公民),60%(280 萬公民)是以色列出生的猶太人。20% 的非猶太以色列公民大多是阿拉伯裔。
有兩個主要的猶太社區,德系猶太人和塞法迪人。前者是來自東歐、中歐和北歐的猶太人,而後者則來自巴爾幹國家、北非和中東。大約有 15% 的穆斯林和大約 2% 的基督徒和 2% 的德魯茲人。以色列也是巴哈教社區在海法的主要聖地。
希伯來語是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正式用於阿拉伯少數民族。英語是最常用的外語。拒絕用神聖的希伯來語交談的極端正統猶太人和年長的東歐移民說意第緒語。由於移民人口的多樣性,大多數以色列人會說多種語言。
在散居(猶太人從他們的家園分散)近 2000 年之後,在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想法的推動下,aliyas或移民浪潮開始將猶太人帶到 19 世紀最後幾十年曾經是以色列的地方在他們的聖經土地上。從 1920 年代初開始,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增加了七倍多,從 1948 年以色列國宣佈時的 80,000 增加到 600,000。在該州成立的前 20 年,即 1948 年至 1972 年間,該國人口翻了兩番。
運輸
以色列共有近 16,000 公里(9,942 英里)的鋪砌道路,其中包括 56 公里(35 英里)的高速公路。主要公路沿地中海沿岸延伸,連接北部(海法)和中部(特拉維夫)。特拉維夫-耶路撒冷之間的第二個主要聯繫造成了重大問題。由於修建新道路的空間很小,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的 45 分鐘車程,在高峰時段大約需要 3 小時。舊的貝魯特-耶路撒冷鐵路連接的一部分從納哈里亞經海法到特拉維夫。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的路線不再使用。火車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客運方面的重要性,被政府擁有的 Egged 巴士公司所掩蓋,該公司運營著僅次於 Greyhound 的世界第二大巴士系統。貨運包括穀物、磷酸鹽、鉀鹽、容器、石油和建築材料。鐵路服務服務於海法和阿什杜德港口,並延伸至埃拉特港口。地中海沿岸的海法和阿什杜德是以色列的主要港口。埃拉特港是以色列通往紅海的門戶。1997年,以色列商船隊由55艘船組成。以色列有兩個國際機場,特拉維夫的本古里安機場和埃拉特機場。合併埃拉特機場和鄰近的約旦城市亞喀巴機場的計劃沒有實現。加沙地帶的一個國際機場自 2000 年開始運營,但由於安全問題,目前基本上無法正常運行。埃拉特港是以色列通往紅海的門戶。1997年,以色列商船隊由55艘船組成。以色列有兩個國際機場,特拉維夫的本古里安機場和埃拉特機場。合併埃拉特機場和鄰近的約旦城市亞喀巴機場的計劃沒有實現。加沙地帶的一個國際機場自 2000 年開始運營,但由於安全問題,目前基本上無法正常運行。埃拉特港是以色列通往紅海的門戶。1997年,以色列商船隊由55艘船組成。以色列有兩個國際機場,特拉維夫的本古里安機場和埃拉特機場。合併埃拉特機場和鄰近的約旦城市亞喀巴機場的計劃沒有實現。加沙地帶的一個國際機場自 2000 年開始運營,但由於安全問題,目前基本上無法正常運行。
力量
以色列電力公司 (IEC) 在 2000 年完成了一項 100 億美元的投資計劃,該計劃將該國的發電量從 8,000 兆瓦提高到約 12,000 兆瓦。該國的工廠幾乎完全依靠化石燃料運行;沒有核電廠在運行。以色列正在通過規劃天然氣分銷網絡為天然氣供應做準備。地方當局正在尋找與城市固體廢物和廢水處理相關的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1998 年 1 月發布了第一個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國際招標。區域衛生填埋場、國家空氣污染監測系統和市政污水處理廠的發展,甚至在該國的邊遠地區,都表明日益增長的對環境問題的認識。
電信
以色列是移動通信領域的世界領導者之一。目前有 3 家主要的以色列蜂窩移動網絡提供商,以及一家巴勒斯坦公司,使用的手機幾乎與主線一樣多。1999 年,有 280 萬固定電話用戶和 250 萬移動用戶。以色列的電話系統不再由國有的 Bezek 公司壟斷,而是開放競爭,是中東地區發展最先進的系統,具有良好的同軸電纜和微波無線電延遲系統。所有系統都是數字的。除了電話提供商之外,以色列現在至少有 21 個 ISP,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
以色列人是廣播聽眾:1997 年,該國有 307 萬台收音機,而電視機只有 169 萬台。鑑於新聞和信息的重要性,人們通常在工作中收聽新聞;公交車司機通常會調高音量讓乘客收聽新聞。1999年以來,數字電視台投入運營,也吸引了大量用戶。
經濟部門
曾經以農業和低成本工業生產為國內市場的強大基礎,該國發生了重大的結構變化,轉向現代出口導向型經濟。近年來,發展最為顯著的是高科技領域。1999 年農業對 GDP 的貢獻率為 4%,工業佔 37%,服務業佔 59%。
採礦/碳氫化合物
死海地區是與約旦接壤的陸地窪地,含有高濃度的鉀鹽、溴化物、鎂和其他鹽類,是該國礦產財富的主要來源。死海南岸的大型鉀肥廠通過公路與貝爾謝巴相連,鐵路從那裡向北延伸。
由於缺乏大規模的燃料和電力資源,以色列被迫進口其能源需求的 90% 以上。石油約佔所有商品進口的 8%。每年約 5000 萬桶原油需求的主要來源是埃及、墨西哥和挪威。大約 30% 的需求是在現貨市場上購買的。大部分進口原油在海法煉油廠進行精煉,該煉油廠的年產能超過 600 萬噸。死海地區的天然氣輸出通過管道輸送到死海鉀鹽廠、內蓋夫沙漠的城鎮和大型磷酸鹽廠。1994年總產量為2150萬立方米。
製造業
以色列的出口總值有所上升:1950 年為 1800 萬美元,1971 年為 7.8 億美元,到 2000 年接近 210 億美元。最大的擴張發生在電子行業,以色列專注於國防相關和通信設備,軟件和網絡設備。該部門以及金屬和機械的出口價值從 1970 年的 1280 萬美元增長到 1999 年的 95 億美元,在出口強勁的 2000 年增長了 40%,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 133 億美元。
以色列最重要的工業出口產品是切割和拋光鑽石。鑽石貿易和加工行業歷來是猶太人的據點。來自荷蘭和比利時的移民將專業知識和貿易聯繫帶到了以色列,比利時是世界上最大的鑽石貿易中心安特衛普的所在地。以色列的專長是中型鑽石,在該領域控制著世界市場約 75% 的份額。年出口額從 1995 年的 46 億美元增長到 1999 年的 57 億美元,並在 2000 年躍升至 68 億美元。
服務
旅遊
以色列及周邊國家,也被稱為聖地,是聖經歷史的遺址。大衛的山頂首都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一神教的聖地。在約旦河西岸附近是伯利恆,耶穌的出生地。但以色列也是遠足、沙漠旅行、潛水或在死海水療中心放鬆身心的理想目的地。
旅遊業是受到持續巴勒斯坦起義造成的安全下滑影響最嚴重的行業。自 2000 年 10 月以來,與起義前一個季度的高峰相比,旅遊業下降了 45%。經驗表明,在騷亂結束後,遊客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返回。由於安全局勢沒有改善,該行業在 2002 年不太可能複蘇。自海灣戰爭結束以來,遊客人數一直在上升。根據以色列旅遊部的數據,1990 年僅簽發了 110 萬張旅遊簽證,而這一數字在 1999 年持續增加到 230 萬張。1996年旅遊總收入27.7億美元,1999年達到30億美元。
金融服務
以色列擁有高度發達的銀行體系,由中央銀行、以色列銀行、14家商業銀行、5家抵押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組成。銀行集團,即 Bank Leumi 集團、Bank Hapoalim 和 Israel Discount Bank,是工業園區的核心,持有銀行系統總資產的 92%。曾經由全能的勞工總聯合會 Histadrut 所有,在 1980 年代初的經濟危機期間,他們不得不接受政府的救助。從那時起,它們一直是準政府所有,但有私有化計劃。一項禁止銀行擁有超過 10% 的工業控股公司的法律是為了防止另一場結構性危機而出台的,但該法律並未得到嚴格執行。
1997 年,特拉維夫證券交易所 (TASE) 採用了自動交易系統,從而降低了交易成本。當時正在進行的和平進程和蓬勃發展的高科技產業從此強烈吸引了外國投資者。1999 年在 TASE 交易的股票的實際價值增加了 59%。2000 年,有 681 家公司在 TASE 上市。2000 年的營業額為 587 億美元。2000 年 10 月,以色列證券管理局採用雙重上市規則,允許在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 和納斯達克交易的以色列公司在 TASE 交易,無需額外的監管要求。這項措施使以色列和外國投資者能夠在方便的時間以低成本交易這些股票。然而,總體下滑,尤其是高科技股,也影響了 TASE。必須監測經濟衰退和安全不確定性的綜合影響。近年來,對特拉維夫證券交易所的投資、對以色列公司的收購以及以色列公司在外國股票市場(主要是紐約)的股票發行為以色列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新資本,主要但不僅限於其高科技行業。
依賴項
西岸和加沙地帶
自 1993 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巴解組織)和以色列國簽署《奧斯陸協定》以來,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已經成立,並自主統治西岸和加沙地帶的部分地區。這些領土是以色列最大的市場和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總人口為 290 萬,其中 190 萬居住在西岸,1997 年有 100 萬居住在加沙地帶。
隨著以色列在 1967 年戰爭中佔領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這兩個地區在經濟上都依賴於以色列。到 1987 年,加沙地帶近 50% 的總勞動力在以色列就業。大約 90% 的進口來自以色列,這是一個非自願和片面的關稅同盟。地方貿易集中在少數大型批發商手中。結果,本土發展沒有發生。巴勒斯坦人越來越依賴以色列的工資、進口和技術。工業仍然疲軟,僅佔 GDP 的一小部分,只僱用了總勞動力的一小部分,並且仍然局限於主要為以色列紡織和服裝行業公司從事分包的小公司。
直到 1989 年,巴勒斯坦領土的 GNP 總和僅為以色列的 6%;這些領土的 GDP 總和僅為以色列的 5%,因此表明這種關係中隱含著巨大的不平等。1987 年爆發的第一次起義或起義本身就是佔領下生活壓迫條件的結果,使經濟狀況惡化。1991 年的海灣戰爭有效地阻止了以色列的重要匯款、直接援助和工資收入,並經常對這些領土實施封鎖和宵禁。在 1992 年和 1993 年安全局勢惡化的背景下,多次關閉導致大規模失業和貧困。
希望 1993 年開始的和平進程能夠帶來補救。但儘管有和平進程,但以色列的巴勒斯坦工人的就業人數穩步下降,結果,失業率平均飆升至 20% 至 30%,加沙地帶則高達 50% 左右。關閉也導致 GDP 下降,在 1992-96 年間下降了約 14%,而私人投資下降了約 60%。貧困率大幅上升。貿易關係幾乎沒有改變。以色列仍然是巴勒斯坦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仍佔貿易的 90% 左右。當前的第二次起義是民眾對和平進程不滿的一種表現,迄今已造成破壞性影響。失業率飆升至50%以上,在加沙地帶,估計數字高達 80%。數十億美元的投資已被摧毀,已經存在的小型商業基礎設施已被破壞或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