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日本是東亞的一個島國,是位於朝鮮半島東部的一個群島(一大群島嶼)。它的面積為 377,835 平方公里(145,882 平方英里),比加利福尼亞州略小。日本北部和東部與太平洋接壤,南部與菲律賓海和東海接壤,西部與日本海/東海接壤。它的海岸線長達 29,751 公里(18,487 英里)。日本的主要城市,包括首都東京和主要港口橫濱,都位於該國東南部的本州島。京都、名古屋和大阪位於本州南部。札幌位於北海道的北部島嶼。日本列島的另外兩個主要島嶼是西南的九州和四國。
人口
日本的人口在 2000 年 7 月估計為 126,549,976。人口從 1975 年的 115,000,000 增長到 1998 年的 126,300,000,增長率為 0.5%。由於日本處於人口增長接近於零的狀態,預計到 2015 年這一總數將下降到 1.26 億。2000 年,估計出生率為每千人 9.96 人,估計死亡率為每千人 8.15 人。同年,淨遷移率為0%。
日本人口年齡很大。根據 2000 年的估計,17% 的人口年齡在 65 歲及以上,預計到 2015 年這一比例將上升到 24.6%。2000 年,15% 的人口在 14 歲以下,68% 的人口在 15 歲至 15 歲之間。 64.
日本的人口非常同質化,日本人佔總人口的 99.4%。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 0.6%,其中包括北海道約 24,000 名土著阿伊努人和約 690,000 名韓國人,其中大部分是朝鮮或韓國公民。華人和高加索人的群體要小得多。
人口高度城市化,1998 年約有 78.5%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與 1975 年的 75.7% 相比增幅很小。預計到 2015 年,城市人口將增加到 82%。根據 1999 年的統計數據,首都東京是最大的城市中心,人口為 8,049,000。其他主要城市地區是橫濱(3,393,000)、大阪(2,594,000)、名古屋(2,167,000)、札幌(1,811,000)和京都(1,460,000)。
稅收
日本的稅制相對複雜。公司的稅率取決於其規模、收入和位置,而個人則取決於其收入、位置和個人身份。1999 年,稅率在 5% 到 30% 之間。日本和外國公司的稅率相同。在日本經營的外國公司只對其在該國產生的收入負責。企業有各種稅收減免以刺激經濟活動。1999年公司稅佔總稅收的40.87%,其他稅種,包括個人所得稅和間接稅,佔其餘部分。
稅收和印花稅收入構成了政府收入的大部分(1999 年為 92.6%)。非稅收收入(例如關稅和各種政府收費)佔政府收入的其餘部分(1999 年為 7.4%)。預算赤字很常見,因為政府支出總是遠大於政府收入。這主要有3個原因:稅率普遍偏低;日本人口老齡化提供的稅收收入有限,尤其是來自不斷增長的退休人口,因此需要政府在醫療保健服務上投入更多;政府花費大筆資金刺激經濟增長。在 1999-2000 財政年度,政府稅收和非稅收來源的總收入約為 4460 億美元,而支出為 7180 億美元。政府通過發行債券來彌補預算赤字,相當於 1999-2000 年的 2720 億美元。這反映了 1996-97 財政年度的預算赤字大幅增加。由於 1990 年代經濟衰退導致消費者購買力下降,日本政府試圖避免提高稅收。
日本政府每年發行債券來彌補赤字,造成了巨額債務。2000 年,未償還的政府債券估計約為 3.5 萬億美元。政府還在其財政投資和貸款計劃 (FILP) 下進行預算外支出(相當於其年度支出的 70%),該計劃為住房和道路建設等大型項目提供資金。這筆支出的來源是個人存入國營郵政儲蓄系統的儲蓄。1999 年,政府為其債務支付了 1740 億美元的服務費。這對經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財政負擔,儘管它還沒有造成危機。儘管如此,如果未來幾年經濟沒有顯著增長並且債務繼續增加,
農業
包括漁業和林業在內的農業是日本最小的經濟部門。自 1945 年以來,其對 GDP 的貢獻顯著下降。在 1970 年代佔 GDP 的 6.1%,但在 1999 年降至 2% 左右。自 1980 年代以來,其在勞動力中的份額保持穩定;1999 年總計 5%(約 338 萬工人)。
農業
由於耕地稀缺,包括國內消費的大米在內的農產品產量正在下降,這使得大規模高效種植變得困難。高昂的投入成本推高了國內產品的價格,政府和農業合作社對生產、定價和營銷的限制也是如此。因此,昂貴的國內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不如便宜的進口產品。
作為其經濟重要性下降的一個指標,過去 20 年農業的增長率主要是負增長,即使有政府的直接支持,例如對進口大米徵收高額關稅(2000 年為 300%)。1999年增長率為1%,比1996年和1998年分別為-6.8%和-4.5%略有改善。
農業部門技術先進,完全機械化,但不能滿足國家的基本農業需求。主要農產品包括食品(小麥、大麥、玉米、土豆、大米、大豆、甜菜和甘蔗)、水果、肉製品(牛肉、小牛肉、雞肉、馬、羊肉、豬肉和火雞)、水產品、和林業產品(木材)。出口項目包括魚、預製食品、香煙、粗有機材料和糙米。主要進口是魚產品、穀物和水果。以1998年為例,農產品進出口總值分別約為22.678億美元和517.805億美元,顯示出日本對農產品進口的依賴。
1999年農業總產量為2117.7737萬噸,低於1995年的2301.68萬噸。水稻產量滿足國內需求,但總產量從1995年的1343.5萬噸下降到1999年的1146.88萬噸。馬鈴薯和小麥的產量在此期間略有增加。
林業
森林覆蓋日本約 70%,其中 40% 是人造的。在因暴雨造成系統性土壤侵蝕而瀕臨滅絕的土地上,重新造林是必要的。林業產品只滿足國內需求的一小部分(2000 年約為 20%),其餘的則必須進口,主要來自美國和印度尼西亞等來源。1999 年林業進口額為 57 億美元,比 1995 年的 100 億美元急劇下降。日本的經濟衰退是造成這種下降的原因。
漁業
日本擁有龐大的漁業。儘管 1999 年其龐大的年捕撈量佔世界總量的 15%,但該行業仍無法滿足日本國內的需求。因此,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產品進口國,1996 年消費了此類進口產品的 30%。1999 年進口了 2,924,000 噸水產品,比 1995 年的 2,803,000 噸有較大的增加。二戰後的年捕撈量在 1990 年之前一直在 1000 萬噸以上,到 1997 年下降到 740 萬噸。這種下降歸因於幾個因素,特別是沿海水域污染和國際水域捕魚糾紛.
製造業
日本擁有高度先進和多元化的製造業部門,一直是戰後日本經濟的核心。它幫助日本重建了二戰結束後支離破碎的工業部門,同時使他們能夠成為各種產品的全球出口國。這就是日本出口價值高(2000 年為 4500 億美元)的原因。儘管日本經濟自 1990 年代初以來表現不佳,但製造業是其持續貿易順差(2000 年為 950 億美元)的最重要原因。其在 GDP 中的份額從 1995 年的 24.5% 增加到 1999 年的 25%,增長有限。同期,其勞動力份額從 14.6% 下降到 13.4%。
自 1980 年代以來,高昂的勞動力成本和高昂的日元價值促使製造業轉移到其他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 2001 年。日本的對外直接投資從 1998 年的 408 億美元增加到 1999 年的 667 億美元。
製造業包括輕工業(紡織和加工食品)、重工業(化工、汽車、造船、機床、鋼鐵和有色金屬)和高科技工業(電子、電信和計算機)。日本是世界上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生產商之一,生產各種輕型和消費產品,例如半導體和電子設備,以及汽車、船舶和鋼鐵。製造業包括大中小型企業,其中前兩組佔絕大多數,1997年佔99%。
出口的前三大貢獻者是高科技運輸設備和非電氣機械行業。1999 年,包括計算機設備和半導體在內的高科技出口額為 1015 億美元,比 1995 年的 1135 億美元有所下降,但比 1998 年的 897 億美元有了顯著增長。運輸設備行業 1999 年的出口額為 948 億美元,比 1995 年的 897 億美元有了大幅增長。機動車出口是該行業最大的部分,1999 年總額為 547 億美元,比 1995 年和 1998 年的水平分別增加了 531 億美元和 500 億美元。1999 年,非電機工業出口辦公機械等各種產品 891 億美元,比 1995 年的 1065 億美元出口有所下降。
日本製造業的一個主要弱點是嚴重依賴進口原材料和燃料。例如,其鋼鐵工業需要進口幾乎所有的鐵礦石需求,1996年總計1.192億噸。
建造
1999 年建築業佔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 9%,而 1995 年為 10.8%。1999 年它僱用了日本勞動力的 9.7%(657 萬工人),比 1995 年的 9.8% 略有下降(660 萬)。
日本政府自 1990 年代以來的通貨緊縮政策對建築業產生了負面影響,1995 年至 1999 年 GDP 損失 1.8% 就證明了這一點。建築項目隨著經濟的發展而下降。這些經濟政策加速了許多製造單位向海外遷移的進程,導致國內大型建設項目減少。日本政府試圖通過實施大型基礎設施項目來幫助該行業。1999年,建設項目總價值為1363億美元,比1995年的2068億美元大幅下降。
2000 年後的許多新的重大項目將幫助該行業生存,直到經濟再次開始增長。關西地方政府有一個 4000 億美元的項目,用於建造商業、工業和研究設施的綜合體。還有2個數十億美元的機場項目:一個在關西國際機場建造第二條跑道,另一個在伊勢灣建造新機場;以及價值 320 億美元的東名-名神高速公路等道路項目,該高速公路通過名古屋連接東京和神戶。
礦業
日本缺乏足夠的礦產和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氣和煤炭),迫使它廣泛依賴進口。例如,1999 年國內銅礦石、鉛礦石、鋅礦石和鐵礦石的產量分別僅滿足年需求的 0.1%、4.8%、2.2% 和幾乎 0%。這極大地阻礙了日本經濟,因為這種情況使其對進口供應的任何中斷高度敏感。採礦業對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非常微不足道,在 1995 年至 1999 年期間僅為 0.2%,而對勞動力的貢獻大致相同。
由於該國小型礦產和化石能源資源的枯竭,日本的小型採礦業正在衰退。銅礦石產量從 1994 年的 604.3 萬噸下降到 1998 年的 107 萬噸。同樣,鉛礦石的產量從 1994 年的 994.6 萬噸下降到 1998 年的 619.8 萬噸,煤炭產量從 1994 年的 693.2 萬噸下降到 198 年的 366.3 萬噸。鐵礦石產量從 1994 年的 3,000 噸下降到 1998 年的 2,000 噸,鋅從同期的 101,000 噸下降到 68,000 噸。
除了相當於 8.65 億噸的少量煤炭儲量外,日本沒有重要的能源儲備。其大部分主要礦藏在196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消耗殆盡,當時年產量約為6100萬噸。由於高勞動力成本和嚴格的環境法規,現有礦床在經濟上不可行。2000年,僅有2座在產礦山,年總產量達300萬噸。這些煤礦由政府補貼運營,日本政府將在 2003 年終止這些補貼。這將使其繼續運營無利可圖,因為國產煤的價格是進口煤的 3 倍。1998 年和 1999 年,國內生產僅佔供應的 2.8%,與 1960 年的 86% 相比急劇下降。1999 年,煤炭進口10926.30萬噸,國內生產3286999噸。這比 1995 年的 128,978,000 噸和 6,263,000 噸分別下降。
日本在 1999 年每天消耗 550 萬桶石油,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但幾乎沒有石油儲量,因為其已探明的儲量僅為 5900 萬桶。當日本經濟再次開始增長時,這種消費可能會顯著增加。由於經濟表現不佳,日本的石油消費量自 1996 年以來一直在下降。1999年日本進口原油超過22892.7萬噸,產量僅為60.4萬噸,較1996年分別為26692.1萬噸和86.1萬噸有所下降。
日本的天然氣儲量約為 1.4 萬億立方英尺。其國內產量有限,這使其依賴大量進口液化天然氣(LNG),主要來自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1999 年,此類進口約佔其需求的 97%,比 1991 年的水平增加了 200%,而國內生產幾乎保持不變。
服務
服務業(金融、零售、旅遊和交通)自 1970 年代以來一直在增長,現已成為日本最大的經濟部門。1999 年,服務業佔 GDP 的 63%,佔勞動力的 65%(4407 萬工人)。這兩個數字都表明與 1995 年相比有顯著增長,分別佔 54% 和 63.2%。
金融服務:銀行
日本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金融部門之一,這是其龐大經濟的必要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銀行、證券公司、郵政儲蓄系統和保險公司。1999 年金融服務對 GDP 的貢獻率為 18.9%,高於 1995 年的 17.9%。整個金融體係受到高度監管,使得日本的金融活動比其他成熟的工業經濟體更加困難。該系統由財政部(前身為財務省)、作為中央銀行的日本銀行、金融監督廳(FSA)和金融重建委員會(FRC)控制和監管。日本的金融體系包括風險投資公司、金融租賃和資產管理公司等其他機構。
儘管日本政府自 1990 年代以來進行了放鬆管制的改革,但金融體系仍然受到廣泛監管。其中,“大爆炸”改革最為全面。它於 1996 年啟動,旨在放開金融體系,以滿足國內機構對取消各種政府限制的需求,並開放金融部門對外國競爭。成立了一個新的政府實體——金融監管機構來監督改革。主要受益者是外國金融機構,它們現在面臨的限制較少,可以將業務擴展到以前對它們不開放的領域,例如共同基金業務。他們還可以與日本公司結盟或接管它們。例如,2000 年,Ripplewood Holdings,
根據1999年的統計,日本銀行體係由9家城市銀行、1家長期信貸銀行、7家信託銀行、121家地區銀行、396家信用協會和322家信用合作社組成,總資產價值6.74萬億美元。城市銀行是大型金融機構,提供全國性服務,同時在國外開展廣泛業務。其中最大的一家將總部設在東京、大阪和名古屋等主要城市,它們的主要活動是為大公司服務,但他們正在逐步開展其他類型的活動,包括為小公司服務。2001 年總資產為 1.7 萬億美元的規模較小的地區銀行主要在特定地區開展業務,並為中小型公司提供服務。信貸銀行,擁有 2000 項資產,價值 5700 億美元,為大小企業提供長期產業資本。除日本興業銀行外,所有信貸銀行都在 1990 年代後期倒閉。信用協會在 2000 年的資產估計為 9000 億美元,其運作類似於信用合作社,因為它們從公眾那裡接收存款,並且只向其成員提供貸款。為城市地區的中小型企業提供融資的信用合作社在 2000 年擁有 1720 億美元的資產。與信用合作社一樣,它們只接受會員的存款和貸款。像信用合作社一樣,它們從公眾那裡接收存款,只向其成員提供貸款。為城市地區的中小型企業提供融資的信用合作社在 2000 年擁有 1720 億美元的資產。與信用合作社一樣,它們只接受會員的存款和貸款。像信用合作社一樣,它們從公眾那裡接收存款,只向其成員提供貸款。為城市地區的中小型企業提供融資的信用合作社在 2000 年擁有 1720 億美元的資產。與信用合作社一樣,它們只接受會員的存款和貸款。
日本銀行系統還包括公共銀行,例如日本開發銀行 (DBJ)、日本國際協力銀行 (JBIC) 和國民壽險金融公司 (NLFC)。他們的任務是補充商業銀行的活動。JBIC主要從事進出口、海外投資貸款等國際金融業務。DBJ 為在日本經營的日本和外國公司提供長期融資等服務。NLFC 為零售商、餐館和小型建築公司等小型企業提供財務援助。
日本還有89家外資銀行,其中美國14家,亞洲30家,歐洲35家。由於 1990 年代後期的金融改革,這些銀行可以參與所有類型的銀行業務,例如零售和投資銀行業務以及國際業務。他們還被允許設立分支機構並向大公司提供服務。在實踐中,它們主要為外國公司和合資企業提供服務,同時為個人提供銀行服務。
其他金融服務
活躍於投資服務的證券公司兼有承銷商、交易商和經紀人的角色。2000年有291家證券公司,其中最大的3家——野村證券、大和證券、日興證券——控制了大部分行業。大約59家是外國公司,例如2家美國巨頭,美林和所羅門美邦。
日本郵政儲蓄系統在 1999 年的資產價值為 2.27 萬億美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它由大約 24,000 個接受儲蓄存款並提供保險活動和年金的郵局分支機構組成。該系統為政府項目提供了廉價的資金來源。
作為日本金融體系的一部分,保險業自 1990 年代後期以來已經改革了許多受限制的活動,例如非壽險保費。該行業由 46 家壽險公司和 34 家非壽險公司組成,總資產達 1.9 萬億美元,是全球最大的保險業。外國保險公司規模較小(44 家壽險和非壽險公司),但它們正在不斷壯大。國內外企業的合資企業也在增加。
零售
日本零售業非常龐大,由能夠在全國范圍內分銷商品和服務的眾多零售商組成。1999 年,其占 GDP 的份額為 14.4%,比 1995 年的 12.7% 有所增加。該行業包括各種規模的餐館,其中還包括日本和外國的特許經營餐館。大多數零售店都很小(不到 500 平方米),但也有大型超市和百貨公司。高地價和各種法規限制了大型商店的數量,而旨在保護小企業免受競爭的監管法律為大型商店的擴張設置了主要障礙。限製商店空間和營業時間等法規導致零售價格高,儘管這些最近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放鬆。法律也不鼓勵建立折扣零售商和購物中心。
日本的分銷系統複雜、控制嚴格且勞動密集,使得外國零售商難以進入該行業。通常,進口產品通常在大型商店、百貨商店和折扣店銷售,而大約一半的消費者購買是在員工少於 5 人的小型社區商店購買的。
旅遊
日本有一個非常龐大和發達的旅遊業,1997 年創造了 43 億美元。它對 GDP 的貢獻微不足道,相當於 1997 年的 0.1%,與 1993 年的份額相比沒有變化。該國溫和的氣溫和漫長的海岸線,連同其眾多的歷史遺跡,使該國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目的地。外國遊客主要在本州本島遊覽東京和京都,而國內游客也被吸引到北部的北海道島和南部的沖繩島、宮古島和石垣島。儘管如此,1997 年只有 420 萬遊客訪問日本,比 1993 年顯著增加了 24%,但仍遠低於其他亞太旅遊目的地,例如 1997 年訪問香港的 900 萬遊客,帶來了 90 億美元的收入。這主要是由於日本是工業化經濟體中生活成本最高的國家之一,而且地理位置偏遠。由日本和韓國共同主辦的 2002 年足球世界杯等活動將提升日本的旅遊業。如果成功,日本在大阪舉辦 2008 年奧運會的努力將大大推動其旅遊業。鑑於旅遊業的增長,許多酒店項目正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其中包括位於名古屋的擁有 780 間客房的萬豪酒店。日本在大阪舉辦 2008 年奧運會的努力將大大推動其旅遊業。鑑於旅遊業的增長,許多酒店項目正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其中包括位於名古屋的擁有 780 間客房的萬豪酒店。日本在大阪舉辦 2008 年奧運會的努力將大大推動其旅遊業。鑑於旅遊業的增長,許多酒店項目正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其中包括位於名古屋的擁有 780 間客房的萬豪酒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