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馬來西亞位於東南亞,北與泰國接壤,南與印度尼西亞接壤,東與菲律賓接壤。該國面積為 329,758 平方公里(127,320 平方英里)。相比之下,馬來西亞的領土略大於美國第四大州新墨西哥州。馬來西亞聯邦由 13 個州組成,分為 2 個部分:11 個州位於馬來西亞半島(也稱為西馬來西亞),2 個州包括位於婆羅洲島上的東馬來西亞(見地圖)。馬來西亞半島和東馬來西亞相隔 640 公里(400 英里)的南中國海。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位於馬來西亞半島東南部,距新加坡僅 300 公里(187 英里)。然而,一個新的首都布城,作為新的行政中心,正在過度擁擠的大都市區之外進行開發。馬來西亞的戰略重要性在於其位於馬六甲海峽沿岸,這是連接遠東與亞洲、歐洲和中東的主要海路。
人口
2000 年 7 月,馬來西亞的人口估計為 21,793,000。由於健康、醫療設施的改善和預期壽命的延長,自 1960 年代以來幾乎翻了一番。2000年,出生率為千分之25.3,死亡率為千分之5.25。估計人口增長率為 2.01%,如果目前的趨勢保持不變,到 2020 年人口可能達到 3100 萬。人口分佈非常不均勻,幾乎 81% 或 1750 萬居住在馬來西亞半島,還有 19%,或 420 萬,居住在東馬。馬來西亞半島的人口密度約為每平方公里 129 人(每平方英里 334 人),而東馬則為每平方公里約 20 人(每平方英里 52 人)。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國家,人口非常多樣化。馬來人和幾個土著群體佔人口的 58%。華裔是第二大民族,佔人口的 26%;印度後裔佔 7%,其他各族群加起來佔剩下的 9%。目前的民族結構形成於 19 世紀和 20 世紀的殖民時代,當時英國政府鼓勵從印度尤其是中國移民。馬來西亞人口非常年輕,14 歲以下的人口占 35%,65 歲以上的人口僅佔 4%。馬來西亞的城市化進程相對較晚。1970 年,超過 28.8% 的馬來西亞人居住在城市地區。1999 年,超過一半的馬來西亞人(57%)生活在城市地區。
宗教在這個國家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伊斯蘭教是官方的國教,幾乎所有馬來人都是穆斯林。大多數華人是佛教徒。大多數印度人(包括後來成為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移民的後裔)是印度教徒,儘管該社區的成員中有許多穆斯林。華人社區的最大比例傳統上居住在城市地區,而馬來人通常居住在該國的農村地區。
1960 年,馬來西亞人口約為 800 萬,曾是亞洲出生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儘管人口增長在 1990 年代開始下降,但人口在 1960 年至 1990 年間翻了一番。人口率的下降可能與經濟中的社會經濟變化有關,這些變化使勞動力市場收緊並增加了勞動力中的女性人數,以及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馬來西亞經歷了主要受僱於低技能和低工資建築和服務部門以及農業種植園的外國工人的流入。馬來西亞政府希望規範非法移民的流入,這些非法移民主要來自鄰國印度尼西亞以及孟加拉國和緬甸,受到地理接近和更高工資的吸引。
行業
礦業
錫、石油和天然氣是馬來西亞採礦業生產的具有出口意義的主要自然資源。錫礦開採是在殖民時代引入的,直到 1980 年代,該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錫生產國,在 1990 年代初期被巴西和鄰國印度尼西亞取代。主要礦山位於馬來西亞半島,便於將產品運輸到最近的海港。受世界市場波動的影響,馬來西亞的錫出口量從 1994 年的 36,812 公噸下降到 1998 年的 22,376 公噸。
近幾十年來,馬來西亞增加了原油和天然氣的產量。1999 年,它每天生產 693,000 桶原油和 38 億立方英尺的液化天然氣 (LNG)。優質石油主要來自登嘉樓、沙巴和砂拉越州的海上平台,共有約 40 個油田在運營(1999 年)。馬來西亞有5家煉油廠。1990 年代天然氣產量穩步增長,以滿足國內和國際市場不斷增長的需求,出口主要銷往台灣、韓國和新加坡。1999 年,馬來西亞的天然氣儲量在世界排名第 13 位,石油儲量排名第 22 位。國有石油公司 Petronas 一直在尋求在國際市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體而言,礦業在該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正在下降,僅佔 GDP 的 7.3%,為 39,000 人或不到 1% 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1998 年)。然而,該行業的發展潛力巨大,因為馬來西亞在東馬(沙巴和砂拉越)擁有各種相對未開發的礦產資源,包括鋁土礦、鐵礦石、銅、鈦鐵礦和黃金。此外,海上還有大量優質石油和天然氣儲量。
製造業
馬來西亞建立了多元化且快速發展的製造業,在馬來西亞經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製造業約佔 GDP 的 29%,為 230 萬人或 27% 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1999 年)。從 1970 年代後期開始,馬來西亞製造業提供的 GDP 比例從 1979 年的 20.2% 增長到 1999 年的 29% 左右。美國仍然是馬來西亞製造業的最大單一外國投資者,新的製造業投資已獲批准1999 年總計 13.7 億美元(52 億令吉)。主要投資項目是在化學、電子和電氣行業。
馬來西亞主要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建立其製造業,利用其在檳城島和巴生谷建立已久的工業中心、發達的交通基礎設施(包括海港和鐵路),以及其小型企業的創業技能。和中型企業。工業部門最初包括煉油、機械裝配和輕工業(包括食品加工和紡織製造)。然而,與鄰國新加坡一樣,馬來西亞製造業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受到電氣裝配和電子行業的廣泛增長的推動。馬來西亞成為收音機、電視機、音響設備和其他相關產品的重要生產國。在 1980 年代,馬來西亞政府啟動了其國家汽車項目,本地生產的寶騰汽車(與日本三菱合作),並在 1980 年代後期開始將寶騰出口到國際市場。1990 年代,製造業進一步增長,尤其是出口導向的電子產品生產,包括半導體、矽片和其他產品。馬來西亞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半導體生產國和世界最大出口國之一。和其他物品。馬來西亞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半導體生產國和世界最大出口國之一。和其他物品。馬來西亞已成為世界第三大半導體生產國和世界最大出口國之一。
與鄰國新加坡一樣,馬來西亞政府在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這方面,馬來西亞工業發展署(MIDA)在促進目標行業(尤其是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快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因為所有涉及外國直接投資(FDI)的工業項目都必須經 MIDA 批准。政府還利用直接投資並鼓勵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建立特殊的出口加工區,讓投資者可以使用發達的基礎設施並享受稅收減免和其他特權。自 1980 年代以來,政府積極推動電子、信息技術和多媒體領域,
馬來西亞的大部分電氣和電子產品都是為出口到美國、歐洲和其他市場而生產的。這使其製造業經濟容易受到區域和國際市場低迷的影響。儘管採取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和金融舉措,馬來西亞仍受到 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1997年和1998年,其製造業出現嚴重收縮;數十家工廠關閉,數千名工人失業。僅在 1998 年,該行業就全面減少了約 10.9%。然而,在 1999 年和 2000 年,馬來西亞成功扭轉了製造業的衰退,該部門經歷了每年 12% 的驚人增長。
馬來西亞是東盟領先的家具出口國之一,1999 年出口總額達到約 10.2 億美元(39 億令吉)。獲得廉價的當地木材使馬來西亞家具製造商在國際市場上極具競爭力。1999 年,美國是馬來西亞木製家具最大的單一市場(37%),其次是日本(14%)、新加坡(9%)和英國(9%)。如果該部門的快速增長保持不變,到 2005 年馬來西亞可能成為世界十大家具出口國之一。
服務
旅遊
旅遊業正成為馬來西亞經濟中越來越重要的部門。與零售業一起,它為近 157 萬人提供就業機會,約佔勞動力的 17%。1999 年約有 750 萬遊客到訪該國,為國民經濟貢獻了 100 億令吉。這使得旅遊業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外匯收入之一。據國家當局稱,該國擁有 1,426 家酒店,其總客房容量在 1990 年代幾乎翻了一番,到 2000 年達到約 110,000 間。大多數遊客來自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日本、中國、英國和澳大利亞.
為了發展旅遊業,馬來西亞提倡多元的文化環境,舉辦了許多文化節和表演。它還宣傳其豐富的自然遺產,包括熱帶森林、珊瑚礁、未受破壞的山脈、河流和國家公園。該國提供免稅購物和優質服務,喜來登、希爾頓、洲際等頂級酒店和其他知名國際連鎖店都開設了分支機構。它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活動,從生態友好和冒險旅游到在馬來西亞眾多島嶼和海灘上的水肺潛水和輕鬆的家庭假期。此外,馬來西亞與亞洲、美洲和歐洲的大多數國家簽署了免簽證制度,使國際遊客無需獲得入境簽證即可前往馬來西亞。然而,在 1997 年,旅遊業受到區域金融危機和印度尼西亞數月森林火災造成的煙霧的影響。1997 年和 1998 年遊客人數顯著下降;然而,1999 年和 2000 年入境人數出現了強勁復甦。
金融服務
金融服務業是馬來西亞經濟中另一個快速增長的部門。在就業方面,它幾乎翻了一番,從 1988 年的 230,900 人增加到 1998 年的 447,200 人。傳統上,這個部門是圍繞銀行系統、投資、保險和其他一些活動而建立的。直到 1997 年的十多年裡,在外國直接投資 (FDI) 的流入、合理廉價的信貸以及所有經濟部門的整體經濟快速增長的推動下,金融服務業經歷了快速擴張。馬來西亞開發了先進的計算機化銀行支付系統,鼓勵發展電子支付系統和電子銀行業務。總部位於美國的摩托羅拉和 Unisys 作為包括當地公司在內的財團成員參與了這些項目。
1997 年的區域金融危機始於泰國貨幣(泰銖)的崩潰,嚴重影響了馬來西亞的金融業。股價和房地產價格大幅下跌,引起本地和國際投資者的恐慌。短時間內,馬來西亞林吉特兌主要國際貨幣,尤其是美元貶值。這對當地企業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害,因為大量信貸以美元計價,而當地公司在償還這些信貸方面面臨極大的困難。吉隆坡證券交易所(KLSE)市值縮水一半以上,從 1996 年年中的 8,070 億令吉跌至 1997 年年中的 3,760 億令吉。為了應對這場危機,馬來西亞政府實施了貨幣和資本管制,鎖定境外投資者持股1年,並啟動政府控股資金入股計劃。1999 年和 2000 年,金融服務業開始復蘇,政府逐漸放鬆了對該行業的各種限制和國家控制。
零售
傳統上,在馬來西亞,許多中小型企業都是圍繞零售業建立的,通常與中國商人經營的小商店和咖啡館有關。由於人口收入普遍增加和旅遊人數增加,零售業的規模和服務質量有所增長。1990年代,日本八佰伴、SOGO、英國瑪莎百貨、法國萬客隆等國際主要零售連鎖店以及麥當勞、肯德基(KFC)等快餐連鎖店在馬來西亞開設分店。然而,仍然有一些小型的家庭經營的傳統商店和咖啡館,出售進口和本地製造的產品。
遊客還可以購買盜版產品,包括鞋類、光盤 (CD) 和計算機軟件。根據一項研究,1999 年盜版可能造成 8,420 萬美元(3.2 億令吉)的市值損失。2000 年 4 月,美國貿易代表(USTR)將馬來西亞列入特別優先觀察名單,因為它未能減少盜版光盤生產和出口。對此,馬來西亞警方定期對無牌軟件企業展開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