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摩洛哥位於非洲大陸的西北角。西臨大西洋,北臨地中海,東和東南與阿爾及利亞接壤。直布羅陀海峽在其北端將其與西班牙隔開。它的南部邊界是撒哈拉沙漠。摩洛哥面積為 446,550 平方公里(172,413 平方英里),海岸線長 1,835 公里(1,140 英里),比加利福尼亞州略大。摩洛哥首都拉巴特位於該國西北部,俯瞰大西洋。其他主要城市有大西洋上的卡薩布蘭卡、中部的馬拉喀什(商業首都)和北部直布羅陀海峽的丹吉爾。
人口
摩洛哥的人口在 2000 年 7 月估計為 30,122,350,比 1990 年的 24,043,000 人口增加了 1.2%。2000 年,摩洛哥的出生率為每千人 24.6 人,而據報導的死亡率為每千人 6.02 人。大部分人口是穆斯林。幾乎三分之一的人口是柏柏爾人,他們主要集中在里夫和阿特拉斯山脈。摩洛哥有一個龐大的社區(170 萬)居住在國外的外籍人士,主要在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
自 1990 年代以來,摩洛哥人口的增長率有所放緩,1995 年至 1999 年間平均增長率為 1.6%,低於前十年的 2.5%。預計 2000 年至 2015 年期間的增長率為 1.4%,預計到 2029 年人口將達到 4100 萬。人口普遍年輕,其中約 23% 年齡在 15 歲以下。與許多發展中國家的人一樣,大多數人摩洛哥人生活在城市地區。自 1960 年代以來,城市地區的人口顯著增長。卡薩布蘭卡、馬拉喀什和其他主要城市中心居住著該國約 54.5% 的人口。
農業
農業
由於能源、信貸和土地的高成本以及投資稀缺,勞動密集型農業部門在很大程度上不發達且效率低下。870 萬公頃耕地中只有 100 萬公頃得到灌溉。大約 90% 的土地(主要由小塊土地組成)依賴雨水。一小部分耕地,約 100 萬公頃由現代出口導向型農場組成,這些農場生產摩洛哥 80% 的柑橘和葡萄酒產量、33% 的蔬菜產量和 15% 的穀物產量。這些灌溉農場集中在 Fez 和 Meknes 周圍的 Gharb 平原、Casablanca 周圍的 Doukkala 平原以及 Beni Mellal 和 Berkane 地區,還生產西紅柿、土豆、甜菜和蔗糖,以及出口的油和橄欖油。除合法農產品外,摩洛哥還是大麻(大麻)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主要集中在里夫北部地區。
主要農產品包括乳製品、肉類、水果和蔬菜,摩洛哥自給自足。摩洛哥也是穀物生產國,68% 的耕地都種植穀物,還有糖、油和茶,但產量不足以滿足國內需求。因此,根據每年的冬季降雨量,摩洛哥大部分穀物都是進口的。根據經濟學人智庫的數據,每年的收成在 1000 萬到 200 萬公噸之間,自 1990 年以來平均為 580 萬公噸。自 1998 年以來,由於乾旱,農業產量大幅下降,促使政府提高小麥關稅進口以保護當地農民。
漁業
漁業也是經濟的主要貢獻者,平均出口收入為 6 億美元。摩洛哥的漁業不發達,被迫與歐洲公司競爭。它也被過度開發,這促使政府定期禁止捕撈某些類型的魚。自 1997 年以來,政府一直在嘗試改造和升級漁業。作為該計劃的一部分,將在達赫拉、布依杜爾和拉尤恩等地建設幾個新港口,據報導,政府正在尋求與外國投資者(主要是在日本和法國)建立合資企業,以取代政府的漁業協議。歐盟於 1999 年底到期。
行業
礦業
磷酸鹽佔摩洛哥產量的 95%。礦業。磷酸鹽,原料和製成品,是該國的主要出口產品,由國有的 Office Cherifien des Phosphates 管理。1999年磷酸鹽及磷酸鹽產品出口14億美元,約占出口總收入的18.5%。摩洛哥擁有全球四分之三的磷酸鹽儲量(已知儲量為 110 億噸,可能儲量為 580 億噸),是世界第三大磷酸鹽生產國和最大的磷酸鹽岩出口國。磷酸鹽在 Khourigba、Youssoufia 以及西撒哈拉的 Boucraa 和 Benguerir 礦山開採。位於拉巴特以南的 El Gantour 的一個新礦即將開始生產。自 1996 年以來,磷酸鹽收入穩步增長,該行業的第一個盈利年,1999 年達到每公噸 44 美元,高於 1993-95 年的每公噸 33-35 美元。採礦和加工能力在過去幾年穩步增長,併計劃在 2001 年擴大 30%。自 1996 年以來,政府已將重點轉向通過與外國公司(主要是法國和比利時)的合資企業來營銷其磷酸鹽產品。
除磷酸鹽外,摩洛哥還是工業礦物和賤金屬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它生產銀、鋅、鈷、銅、氟、鉛、重晶石、鐵和無菸煤。與國家控制的磷酸鹽行業相比,這些礦物的大部分開采和加工都在私人手中,目前正在努力在 2002 年之前將其餘部分私有化,尤其是銀和鉛礦。在法國、英國、南非和加拿大公司的幫助下,該國也在進行中
製造業
製造業是摩洛哥經濟的重要且不斷增長的貢獻者。從 1994 年到 1998 年,該行業以平均每年 1.9% 的速度穩步增長。1999 年產量增長了 2.8%,並且很可能在 2001 年保持這種上升趨勢。政府於 1981 年通過了一項新的投資法,以鼓勵國內外工業部門的投資。隨著 1990 年代初期私有化計劃的啟動,這些努力獲得了更大的動力。1997 年啟動了一項使該行業現代化和升級現有公司以滿足歐洲標準的計劃。這些努力在吸引外國投資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美國的主要公司,如微軟、康柏和甲骨文,在該國都有業務。
製造業主要集中在卡薩布蘭卡、非斯、拉巴特、丹吉爾和塞塔特。近年來,為滿足當地大部分需求,對水泥廠和糖廠進行了大量投資。還計劃在納祖爾市發展鋼鐵生產,並在 El Jadida 地區生產化學品和化肥。摩洛哥的工業基礎主要包括食品加工、紡織、製藥以及將磷酸鹽岩加工成磷酸和化肥。自 1980 年代初以來,主要與歐洲公司簽訂合同的紡織品產量增長了 5 倍,從 1980 年的 1.2 億美元增加到 1990 年的 5.7 億美元。服裝行業的增長在 1990 年代後期放緩,由於國內購買力下降和世界需求下降,但預計該行業將在未來繼續增長。主要依賴進口原材料的製藥業也是一個不斷增長的行業,儘管其大部分產出都在國內消費。
服務
旅遊
旅遊業對摩洛哥經濟的健康很重要,在 2000 年創造了大約 19.8 億美元並僱用了大約 600,000 人。旅遊業是摩洛哥的第二大外匯收入來源,僅次於摩洛哥僑民的匯款,並被確定為摩洛哥第二大重要的增長部門。國家。然而,旅遊業的增長受到多種因素的抑制,包括對酒店容量和人員培訓的投資不足。鄰國阿爾及利亞的內戰等區域性事件也對該行業產生了不利影響,1991 年遊客人數因擔心衝突蔓延到摩洛哥而減少,就證明了這一點。
然而,自 1990 年代中期以來,政府已著手通過吸引外資、重新安排部分酒店債務和減輕稅收負擔來振興該行業。政府還計劃成立專門的旅遊警察部隊以確保安全。幾家國有酒店被出售給私人投資者,主要是來自法國和英國的外國公司。全球連鎖酒店,如喜來登、希爾頓和洲際酒店,在摩洛哥都有業務,但大多數酒店都是當地人擁有的。政府一直積極鼓勵旅遊業的發展,主要集中在阿加迪爾和馬拉喀什等城市。因此,1998 年訪問該國的遊客人數增加了 10%。
金融服務
摩洛哥的銀行系統是全面的。儘管政府自 1990 年代初以來一直在努力改革金融部門和改善銀行監管,但限制仍然存在,尤其是對資本流動的限制。原定於 1997 年將迪拉姆轉換為完全可兌換貨幣的工作也被推遲。摩洛哥要求商業銀行的多數股權由摩洛哥人擁有。該國 14 家商業銀行中的大多數部分歸歐洲銀行所有。自 1996 年以來,由於同年設立了新的銀行間外匯市場,外資銀行能夠以市場匯率買賣外幣。
摩洛哥有一個單一的證券交易所,即卡薩布蘭卡交易所,是繼南非和開羅之後的非洲第三大證券交易所。該市場由 13 家經紀公司管理,於 1996 年私有化,此後一直由獨立委員會監管。儘管允許外商全面參與市場,但外商投資僅佔總投資的 10%。1999 年底,卡薩布蘭卡證券交易所錄得 5.2% 的回調,主要是由於之前的估值過高。2001 年正在努力通過升級基礎設施來吸引外國投資。
建造
建築業是經濟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公共工程(由政府建設)和私人建造經濟適用房單位推動了該部門的增長,以緩解住房長期短缺,特別是在城市地區。1994 年,政府啟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建設項目,要建造 20 萬套住房。儘管該計劃未能達到其目標,但建設活動可能會繼續進行。1999 年宣布了新的國際資助計劃。其中包括由美國國際開發署資助的 8,000 萬美元項目,用於建造新住房以取代主要城市的棚戶區,以及用於修復非斯市的 7,500 萬美元建設項目。
零售
摩洛哥的零售業不發達。雖然主要城市有各種各樣的零售店,包括麥當勞等快餐連鎖店,它們與露天市場(傳統市場)一起經營,但該國內陸的大多數城鎮都有小型家庭商店、農貿市場和臨時商店。路邊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