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尼泊爾是南亞的一個內陸國家,三邊與印度接壤,北部與中國接壤。它的面積為 140,800 平方公里(54,363 平方英里),邊界為 2,926 公里(1,818 英里),比阿肯色州略大。尼泊爾大致呈長方形,從南到北縱向可分為 3 個生態區:Tarai 地區肥沃的沖積平原、中部丘陵地區的山脈和山谷,以及喜馬拉雅山脈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尼泊爾有 6,000 多條河流,形成卡納利河、納拉亞尼河和科希河系統。它的首都加德滿都位於該國的中部。
人口
尼泊爾 2000 年的人口為 24,702,119 人,高於 1990 年的 19,145,800 人。政府消息來源估計,到 2010 年人口為 28,618,668 人。雖然過去幾十年死亡率已顯著下降至每 1000 人 10.41 人,但出生率仍居高不下。每 1,000 人中有 33.83 人。嬰兒死亡率從 1985 年的每千人 147 人死亡下降到 2000 年的每千人 64 人死亡,但雖然衛生服務有所改善,但高生育率導致人口增長率從 1950 年代的不到 2% 增加到約 2.6 1980 年代的百分比。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1999 年的增長率為 2.3%。
尼泊爾是世界上少數幾個男性比女性壽命更長的國家之一。女性的預期壽命為 57.3 歲,而男性為 58.3 歲。2000 年,41% 的人口年齡在 0-14 歲之間,56% 的人口年齡在 15 歲至 64 歲之間,只有 3% 的人口年齡在 65 歲以上。人口可分為 3 個主要種族:印度-尼泊爾人、藏族-尼泊爾人和土著尼泊爾人。1991年,46.7%的人口居住在Tarai地區最南端的平原,45.5%居住在中部丘陵地區,7.8%居住在最北端的山區,但近年來大規模的內部遷徙導致肥沃地區人滿為患塔賴地區。尼泊爾的人口絕大多數是農村人口,只有超過 9% 的人口居住在加德滿都谷地等城市地區。
尼泊爾的計劃生育始於 1950 年代後期。政府在計劃生育辦公室和挨家挨戶宣傳上的支出增加,為計劃生育的實施做出了貢獻。1969 年,只有 7,774 人使用了某種形式的避孕措施;到 1999 年,這一數字上升到 419,950 人。農村難以獲得計劃生育服務以及有利於大家庭的文化和社會經濟因素繼續阻礙著協調一致的人口控制政策的實施。
除了已建立的尼泊爾人口外,尼泊爾境內約有 96,500 名不丹難民,其中 90% 被安置在由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 (UNHCR) 管理的 7 個難民營中。
現代工業
尼泊爾最大的製造業生產黃麻、糖、香煙、啤酒、化學品、茶、植物酥油(用於印度和尼泊爾烹飪的澄清黃油)和油、火柴、肥皂、鞋子和加工皮革。雖然黃麻、茶葉和糖等行業使用當地原材料,但其他行業必須從印度進口投入。採礦基於石灰石(用於水泥)、粘土、石榴石、磁鐵礦和滑石的礦床。其他礦床勘查零星不充分,地形難度有限,開發有限。
山寨產業
早在 1952 年,尼泊爾政府就認識到工業化必須考慮到該國地理所施加的嚴重限制。家庭手工業——傳統手工藝品的本地生產——被視為吸引就業不足的農村人口並為出口收入做出貢獻的一種方式。在尼泊爾,這些行業包括陶器、手工紙和製品、木製品、金屬製品、編織、刺繡和籃子製作,並藉鑑了幾個世紀以來的藝術傳統。然而,即使在全國范圍內建立了家庭手工業培訓中心,其中許多手工藝仍在下降。儘管如此,它們仍貢獻了約 60% 的工業生產,服裝和地毯行業自 1980 年代以來呈現出快速增長,收入為 84。
服務
旅遊
雖然尼泊爾的地形阻礙了經濟發展,但它也為這個國家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美景:北部的喜馬拉雅山脈、崎嶇的丘陵和山谷以及加德滿都等文化中心,以及南部的亞熱帶氣候。飼養稀有野生動物,如老虎、犀牛和鱷魚。自 1953 年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以來,旅遊業一直蓬勃發展。對於一個直到 20 世紀中葉才對世界關閉的國家,1999 年近 50 萬的遊客人數令人印象深刻。存在一個由徒步旅行機構、酒店和餐館組成的網絡。1999年共有賓館708家,床位31355張。旅遊業是經濟的重要貢獻者,佔 GDP 的 3.6% 和出口收入的 26.3%。認識到這一點,
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尼泊爾作為旅遊目的地的魅力不僅來自於喜馬拉雅山,還來自其異國情調的吸引力和相對容易獲得的大麻。如今,該行業的基礎更加廣泛,登山、徒步旅行、激流漂流、野生動物之旅、文化之旅和朝聖吸引著老少貧富。近三分之一的遊客來自鄰國印度。遊客的湧入對尼泊爾人民產生了強烈的影響。護送登山探險的夏爾巴人等少數民族從參與旅遊活動中受益匪淺。在文化上,尼泊爾一直受到西方的影響。在環境方面,該國受到旅遊業的不利影響,儘管對環境問題的認識正在提高。
旅遊業將繼續成為重要的可再生資源,政府通過“1998 年尼泊爾旅遊年”和“2002 年尼泊爾目的地”等活動促進了每年 100 萬遊客的目標。最近,加德滿都谷地的污染、政治暴力、酒店業的罷工以及 2001 年的皇家大屠殺威脅到遊客人數的減少。儘管如此,旅遊相關活動的擴展潛力仍然很大,例如提供農村基礎設施和本地生產專業食品和設備。
金融服務
機構金融服務的使用在農村地區普及緩慢。直到 1990 年代中期,大多數尼泊爾銀行都是國家控製或擁有的。該國第一家商業銀行尼泊爾銀行有限公司於 1937 年開業。中央銀行尼泊爾拉斯特拉銀行於 1956 年開業,Rastriya Banijya 銀行於 1966 年開業。尼泊爾工業發展公司 (NIDC) 和尼泊爾工業發展公司 (NIDC) 等專業金融機構還成立了農業發展銀行(ADB),分別為私營企業和小農提供援助。由於傳統的放債人仍然在鄉村金融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因此這些舉措取得了喜憂參半的效果。到 1990 年,亞行只向 9% 的農業家庭發放了貸款。自 1984 年以來,作為鼓勵外國投資戰略的一部分,外國銀行已獲准在尼泊爾經營。到21世紀初,尼泊爾有14家商業銀行和45家金融公司。
零售
尼泊爾的零售服務大多是小型、獨立的家族企業。不存在大型特許經營權,除了印度擁有的企業外,外國投資是有限的。Marwaris 和 Newars 等民族以其創業技能而著稱,並在零售業佔有很大份額。
窮人和富人的生活
一個農村家庭經常生活在不穩定的條件下。在一個典型的山區村莊,一個貧困家庭依靠一小塊沒有灌溉設施的土地上的農產品,每年都受到侵蝕。一個女人通常和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住在她丈夫的房子裡。家庭住宅由石頭製成,僅提供 1 或 2 間共用房間。烹飪是在主房間的開放式爐灶上完成的。如果他們幸運的話,這個家庭可能會擁有牛或雞等牲畜。每年可以留出的錢很少,所以他們買不起基本必需品。多樣化的飲食、清潔的水、燃料、藥品、體面的衣服和電力等樂趣可能無法獲得。教育被認為是一種奢侈品,會減少孩子們,尤其是女孩們的工作時間。水取自當地溪流。對柴火的依賴導致山上的森林被嚴重砍伐,婦女們不得不步行數小時才能覓食。衛生設施有限。如果家庭成員生病,他們可能會沿著險惡的山路運送數小時才能到達衛生站。通常,家庭中的男人離開村莊尋找工作以幫助養家糊口。
加德滿都的一個富裕家庭可能從貴族遺產或現代職業(如商業、法律或醫學)中獲得財富。他們可能在市中心擁有可以出租的房屋,還擁有加德滿都谷地以外的佃農耕種的土地。一對富有的已婚夫婦加起來一年的收入可以超過 6,000 美元。來自農村的家庭傭工很容易獲得,這使得妻子可以委託做家務。孩子們的教育被認為對於確保現代尼泊爾的未來至關重要。他們在私立英語寄宿學校學習,並繼續在國外完成大學學位。與該國其他地區相比,加德滿都的衛生服務良好,但心血管疾病等嚴重問題則委託給印度或泰國的醫生。儘管山谷中的電力供應不規律,但這個家庭將擁有一系列電器,並且可能已經投資購買了一台可以上網的電腦。他們在加德滿都的生活非常舒適,但他們與窮人共同面臨水電短缺、罷工頻繁、政治暴力威脅等共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