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巴拉圭位於南美洲南半部中部,阿根廷東北部。它還與西北部的玻利維亞和東部的巴西接壤。巴拉圭面積為 406,750 平方公里(157,046 平方英里),幾乎與加利福尼亞州一樣大。該國首都亞松森位於阿根廷邊境的最東端,就在巴拉圭中部的南部。這個國家是內陸國家,這使它與幾乎整個拉丁美洲不同,並且可能被視為對該國經濟的損害。提供河港的主要城市,如亞松森、比列塔和恩卡納西翁(均位於亞松森南部),有助於減輕該國缺乏海岸線的經濟後果。Ciudad del Este,巴拉那河畔的商業中心,是首都東部的另一個重要城市。巴拉圭與西南的阿根廷邊界為 1,880 公里(1,168 英里),其玻利維亞邊界為 750 公里(466 英里),巴西邊界為 1,290 公里(802 英里)。
人口
最近估計巴拉圭的人口為 5,734,139(2001 年 7 月)。由於其西班牙殖民和遺產,至少 90% 的人口是羅馬天主教徒,95% 的人口是混血兒(西班牙和美洲印第安人的種族混合),這使得與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區相比,人口驚人地同質化。混血人口對其瓜拉尼(巴拉圭的主要土著群體和文化)的血統和傳統感到非常自豪。西班牙語是唯一的官方語言,直到 1992 年瓜拉尼語也成為官方語言。大約 90% 的人口使用瓜拉尼語。西班牙語主要用於商業和政府事務,但兩種語言都用於教育。至少有一半的人口會說雙語。
0 至 14 歲的人佔人口的 39%,而 15 至 64 歲的人佔 56%。第二個年齡組中至少有一半年齡在 30 歲以下,三分之二的人口年齡在 30 歲以下。巴拉圭的人口在 1970 年至 1990 年間從 240 萬增長到 430 萬(80%),增長了 30%從 1990 年到 2000 年。截至 2001 年,人口年增長率為 2.6%,預計到 2010 年人口將達到 6,980,000 人。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 73.92 歲(2001 年估計)。
遷移到巴拉圭的城市地區很常見,但該國一半以上的人口仍然生活在農村地區,主要是在東部。只有大約 5% 的人口居住在巴拉圭河以西。1950 年至 2000 年的高移民率導致大部分巴拉圭人(40%)生活在國外,並有助於緩解高增長率。許多巴拉圭人在歷史上移民到阿根廷,特別是在 1936 年查科戰爭和 1947 年內戰期間和之後,以及 1950 年代和 1970 年代期間。巴拉圭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該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是亞松森及其周邊地區。
科羅拉多黨在 1960 年代的貼附主義土地改革(將亞松森以外的未使用土地提供給該黨的支持者以換取政治恩惠或資金)通過將農民勞動力吸引到以前未使用的地區來幫助緩解首都的過度擁擠。然而,這種影響並沒有持久,今天過度擁擠仍然是一個問題。
巴拉圭人口最令人驚訝的特徵之一是,儘管教育系統不發達,但識字率仍高達 92% 以上。學校僅在 7 至 13 歲之間是強制性的,而且這一要求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中小學數量不足,教育資源嚴重短缺,農村尤其如此。中學階段的短缺最為嚴重。大學僅有2所,職業學校集中在主要城市,全國教學資源嚴重短缺。
活力
巴拉圭的能源工業因其水電潛力而蓬勃發展。水力發電在 1970 年左右取代了火力發電(燃燒木材和石油產生的電力)。1968 年,亞松森的 Acary 水力發電廠開始運營,1973 年巴拉圭和巴西在巴拉那河邊共同建造了耗資 200 億美元的伊泰普電廠。這家合資企業創造了歷史,因為巴西承擔了大部分成本,而巴拉圭的電力生產從 1970 年到 1990 年增長了 15 倍。受益的初步安排
巴西後來在 1985 年進行了修改,以確保巴拉圭獲得公平的賠償。巴拉圭還在巴拉那河上建造了一座水壩,以在巴拉圭和巴西建造一個全長 870 英里的水庫。1990 年代的標誌是巴拉圭與阿根廷合資,在巴拉那的一系列島嶼上建造一座水力發電廠。結合起來,巴拉圭在水力發電方面的投資確保了該國將成為 21 世紀世界上最大的水力發電生產國之一。
1999年,巴拉圭年發電量為515.54億千瓦時(bkwh),但當年僅消耗1.915bkwh。1999 年,巴拉圭出售了 46.03 千瓦時的電力用於出口,主要銷往巴西和阿根廷,使電力成為出口收入的一大來源。Itaípu 的收入在 1998 年達到創紀錄的 4.2 億美元(相當於所有出口的 15%),巴西購買了該工廠 97% 的電力。正在製定若干計劃(包括與阿根廷和巴西的合資企業),以在未來十年擴大現有水力發電廠並建造新水力發電廠。
建造
在 1970 年代末和 1980 年代初,建築業迅速增長,水電大壩和發電廠項目、基礎設施項目和亞松森的住房開發急劇增加。建築業的資源主要在當地發現:石灰、沙子、木材和石頭。然而,自 1980 年代中期以來,隨著舊水力發電廠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完成以及隨後新項目的開工,建設波動很大。
為了應對不斷增長的建築業,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來擴大和現代化水泥、金屬和鋼鐵的生產。1986 年,政府在瓦萊米完成了其最大的水泥廠 2 億美元的擴建工程。該廠以前使用過時的生產技術,並且一直在產能不足的情況下運行。這種擴張由法國銀行提供資金,但最終給經濟帶來了負擔,因為它的運營仍遠低於產能,並且位於亞松森以外 500 多公里處,遠離大多數工業活動。1980 年代,政府還擁有最大的鋼鐵廠 Acepar。僅 Acepar 每年就能夠生產 5 倍於巴拉圭使用量的鋼材,該國還有其他大型鋼鐵生產商。很遺憾,水泥和鋼鐵等建築相關行業的大部分發展都發生在美國大多數最大的水電和基礎設施項目之後。然而,1990 年代末和 2000 年代初的類似項目正在利用這些行業。
製造業
自 1970 年代後期以來,由於建設項目(水力發電廠、基礎設施和城市住房),鋼鐵、水泥、塑料和木製品的製造有所增加。完全製成品的出口僅佔所有出口的 5%,但半加工農產品佔所有出口的 72%。儘管如此,巴拉圭的製造業仍然不發達,並且以許多中小型企業為特徵。少數較大的公司主要是外資所有,很少有公司滿負荷運營。食品、飲料和煙草已成為最大的製造業子行業;農業和木材製造是第二大子部門;第三類是紡織品、服裝、皮革和鞋子。
礦業
巴拉圭還有一個小型的、未開發的採礦業,集中在巴拉圭河沿岸,那裡發現了大多數礦藏。石膏、石灰石和粘土是使用最頻繁的礦物,主要出口到建築行業。河流附近的其他主要礦物包括泥炭、大理石、鹽、銅、鋁土礦、鐵和鈾。該國其他尚未充分利用的地區顯示出錳、孔雀石、藍銅礦、長石、雲母和滑石的礦床。雖然資源多種多樣,地方建設本身開采的資源也很多,但採礦業仍未得到充分發展。
貿易和運輸
巴拉圭河和巴拉那河使巴拉圭克服了貿易和商業方面的內陸障礙。兩條河流通過巴西領土將巴拉圭連接到大西洋,並允許出口大豆、棉花、肉類和木材等物品。除了鄰國巴西和阿根廷,巴拉圭的主要貿易夥伴在歐洲:德國、意大利、荷蘭和瑞士。巴拉圭還從日本和美國進口。所有這些進出口夥伴都利用巴拉圭和巴拉那的貿易路線。該國眾多的機場以及鐵路和公路網絡促進了這一經濟部門的發展。巴拉圭最有利可圖的貿易品種可能是再出口。巴拉圭以其貨物再出口而聞名:超過 50% 的進口商品隨後再出口以獲取利潤,而這些商品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改變。走私者也在非正規經濟中使用這種做法。
零售
巴拉圭首都的零售業正在發展,但最大的零售中心位於巴西邊境的埃斯特城。埃斯特城(Ciudad del Este)從一個商人鎮發展而來,現在僅在市中心就擁有超過 20 個街區的 6,000 多家商店。街道上到處都是小商店、餐桌小販,甚至麵包車小販和步行小販。這些“商店”至少佔巴拉圭流通資金的三分之一,並且在 1990 年代期間平均每月將 10 億美元的巴拉圭商品投入巴西。作為全國最富有的城市,埃斯特城是世界第三大商業中心,僅次於邁阿密和香港。Ciudad del Este 有大量的亞洲人口,其中有專門從事玩具、家居用品和學習用品的中國人,和專門從事電子產品的韓國人。該市還負責與東亞的大量貿易。不過,將貨物走私到巴西和其他國家是一個大問題。在Ciudad del Este 之外,巴拉圭的零售業並不發達。
金融
巴拉圭金融業不發達。有 2 家主要的國有銀行:Banco Central del Paraguay 和 Banco Nacional de Fomento。後者專門處理對製造業和木材行業的農業企業和實體的信貸和贈款。來自拉丁美洲其他地區、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國際銀行也在巴拉圭設有分行。政府鼓勵外國投資,並在 1990 年代開始發展股票市場,但金融部門仍有更大的增長潛力。
旅遊
巴拉圭的旅遊業在亞松森以外幾乎沒有發展,儘管埃斯特城的零售區和耶穌會教堂遺址等景點具有潛力。全國祇有 11,000 張床位(超過一半在亞松森),其中 34% 位於豪華或五星級酒店,52% 位於三星級或四星級酒店。小型企業佔其餘部分。1990 年代後期,旅遊業每年帶來 1.44 億美元的收入。每年有超過 400,000 名遊客訪問巴拉圭,其中 70% 來自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生態旅遊——專注於自然和野生動物觀察的旅遊——也在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