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巴爾幹半島中西部的國家。在 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它是南斯拉夫的一部分。
塞爾維亞的首都是貝爾格萊德(Beograd),一座位於多瑙河和薩瓦河交匯處的國際大都市;貝爾格萊德的老城區斯塔里格勒以一座名為卡萊梅格丹的古老堡壘為主,包括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建築和一些東歐最著名的餐廳。塞爾維亞的第二座城市諾維薩德位於多瑙河上游;它是一個文化和教育中心,在很多方面都類似於附近匈牙利的大學城。
從 1920 年代開始,塞爾維亞是南斯拉夫(意為“南斯拉夫人的土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現代國家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科索沃、北馬其頓和黑山。長期由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統治,這些組成國家於 1918 年合併形成一個獨立的聯邦,稱為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 年,該聯邦正式成立為南斯拉夫。塞爾維亞是這個多民族聯盟的主導部分,儘管二戰後,不結盟的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共產主義政府給予各組成共和國一定程度的自治權,並試圖通過劃分國家行政責任(例如情報和國防)來平衡相互競爭的利益) 沿民族路線。
在鐵託於 1980 年去世以及東歐共產主義在接下來的十年中崩潰之後,復興的民族主義重新打開了南斯拉夫社會的舊裂痕。塞爾維亞(以及後來的南斯拉夫)領導人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試圖從前聯盟中打造一個“大塞爾維亞”,但他的政策反而導致了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以及馬其頓的分裂以及 1990 年代初期的內戰。內戰導致數十萬人死亡或流離失所,並引發了對該國的國際制裁。在 1990 年代後期,當阿爾巴尼亞穆斯林占主導地位的塞爾維亞科索沃省宣布獨立時,更多的鮮血溢出,導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和聯合國的干預,貝爾格萊德的轟炸,
米洛舍維奇後來在總統選舉中被擊敗,並因戰爭罪被捕並在國際法院受審,但南斯拉夫的臀部仍然不穩定,因為黑山威脅要宣布獨立,然後再談判一項維持該國在鬆散聯邦中統一的協議。2003年,在塞爾維亞、黑山和南斯拉夫三國議會批准該條約後,更名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在歐洲版圖上取代了南斯拉夫。2006 年,這個鬆散的聯邦宣告結束,黑山和塞爾維亞被承認為獨立國家。與此同時,確定科索沃未來地位的多邊談判未能產生一個塞爾維亞人和科索沃人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儘管塞爾維亞反對,科索沃還是於 2008 年 2 月正式脫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