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斯洛伐克共和國是中歐東部的一個內陸國家,通過多瑙河進入黑海。它的鄰國是西北部的捷克共和國,北部的波蘭,東部的烏克蘭,南部的匈牙利,西部的奧地利。該國總面積為 48,845 平方公里(18,859 平方英里)。其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形由引人注目的山脈組成,類似於美國落基山脈。斯洛伐克南部的地形由西部的平原和連綿起伏的丘陵組成。斯洛伐克的面積與南卡羅來納州差不多,不與大海接壤。首都布拉迪斯拉發位於該國西部邊境附近,距離奧地利維也納不遠。其他主要城市包括東部的科希策和該國中部的班斯卡比斯特里察。
人口
2000 年 7 月,斯洛伐克的人口估計為 5,407,956,比 1980 年的約 4,996,000 人口增加了 3.25%。2000 年出生率為千分之 10,死亡率為千分之 9.29,導致 2000 年的增長率為 12%。按照這一趨勢,預計 2010 年的人口為 5,473,203 人。人口日益城市化,1999 年有 56.7% 的斯洛伐克人居住在城市,高於 1980 年的 49.2% 和 1960 年的 32.8%。
幾個民族組成了人口。大約 85.7% 的人是斯洛伐克人,10.6% 是匈牙利人。儘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 1.6% 的人口是羅姆人(吉普賽人),但這個數字被認為代表不足,一些專家估計多達 500,000 名羅姆人居住在斯洛伐克。也有少數捷克人、摩拉維亞人、西里西亞人、魯塞尼亞人、烏克蘭人和波蘭人。大約 60% 的人口是羅馬天主教徒,大約 10% 是無神論者,8% 是新教徒,4% 是東正教,17.5% 將他們的宗教列為“其他”。
製造業
共產主義後私有化的許多剩餘製造工廠包括過時的設備。因此,外國直接投資對於確定哪些行業能夠在向市場經濟的過渡中倖存下來極為重要。外國投資在運輸機械、汽車生產和鋼鐵生產領域尤其有幫助。最大規模的投資來自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和美國鋼鐵公司,後者在 1990 年代後期收購了東斯洛伐克的大型 VSŽ 鋼鐵廠。汽車和鋼鐵是斯洛伐克最成功的出口產品之一。化學生產最近平均約佔工業總產值的 18%,包括化學纖維和塑料。其他重要部門是紡織品、服裝和皮革製品的生產,例如鞋類、
1990 年代後期,製成品和化學品的產量有所下降,而原材料出口保持穩定。根據 1999 年的就業數據,各製造業的就業趨勢差異很大。基本金屬和金屬製品、機械和設備以及建築領域的就業人數顯著下降。以下製造領域在 1998 年至 1999 年間出現了正增長:紡織品、電氣和光學設備、紙漿和紙製品、皮革製品和運輸設備。
礦業
斯洛伐克每年開採約 460 萬噸煤炭。其他重要的礦物包括鐵、銅、鉛、錳、鋅、汞和褐煤。1990 年代採礦業的就業人數下降。
建造
1989 年後,建築水平最初急劇上升,建築材料佔工業產值的 3% 以上。然而,在 1990 年代末,建築業的就業開始出現一些波動。
金融、銀行和保險
由於在共產主義制度下沒有提供保險,因此在 1990 年代該領域有顯著增長。金融服務和諮詢公司也經歷了類似的增長。儘管外國公司在這一領域開始了增長,但他們現在有一些國內競爭對手。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歸私人和/或外資所有。
零售
自1989年以來,服務業的零售部分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共產主義經濟體制下,零售僅限於國有商店,產品短缺,陳列缺乏吸引力。為了促進充分就業,這些商店維護了一個複雜的購買點系統,每個級別的不同店員都需要幾個步驟(選擇產品、付款和接收)。作為 1993 年之前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實施的過程的一部分,零售店被私有化。目前的零售業包括私有化、重組的商店以及採用資本主義營銷方法的全新商店。最受消費者歡迎的產品是汽車和外國生產的電器,如電視機、錄像機、和立體聲。維修行業也在增長。
旅遊
自 1989 年以來,旅遊業顯著增長,並將其作為主要的增長部門。斯洛伐克的主要城市景點是其最大的城市,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和科希策。該國最著名的特色是引人注目的高塔特拉山脈,可與美國落基山脈相媲美,為滑雪、遠足、登山和洞穴探險等戶外旅遊提供了眾多機會。該地區歷史悠久的水療中心和城堡也吸引了遊客。斯洛伐克希望競標成為未來冬季奧運會的舉辦地。
1989 年後,到斯洛伐克旅遊的遊客數量穩步增加,其中大部分遊客來自西歐和周邊國家。旅遊業的急劇增長導致對旅遊服務,特別是酒店的需求增加,酒店住宿收入從 1993 年的 11 億克朗增加到 1995 年的 18 億克朗。2000 年,約有 280 萬遊客在斯洛伐克花費了 4.31 億美元。與以國有壟斷旅遊局為特色的共產主義體制下的情況不同,大多數旅遊設施現已私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