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洲是一個極端的大陸。它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河流(亞馬遜河)以及世界上最乾燥的地方(阿塔卡馬沙漠)。
南美洲是第四大大陸,從西北部的達連灣延伸到南部的火地島群島。
南美洲的自然地理、環境資源和人文地理可以分開考慮。
南美洲農產品種類繁多,礦產豐富,淡水資源豐富。它還在三個水域擁有豐富的漁業和港口:加勒比海、大西洋和太平洋。非洲大陸的經濟以自然資源出口為中心。
氣候與農業
南美洲從北部廣闊的赤道地帶延伸到南部狹窄的亞北極地區。它可分為四個氣候區:熱帶、溫帶、乾旱和寒冷。
熱帶氣候——包括熱帶多雨氣候和熱帶乾濕氣候——覆蓋了非洲大陸的一半以上。熱帶多雨天氣出現在亞馬遜河流域、東北海岸和哥倫比亞的太平洋沿岸。該地區的日平均氣溫為 30 攝氏度(86 華氏度),全年氣溫變化很小。雖然年平均降雨量為 262 厘米(103 英寸),但一些地區的降水量非常大;例如,哥倫比亞的喬科地區每年的降雨量超過 800 厘米(315 英寸)。
奧里諾科河流域、巴西高地和厄瓜多爾西部地區出現熱帶乾濕天氣。氣溫與熱帶多雨相似,但日變化幅度更大。降水量也較少,旱季延長。
許多作物在南美洲的熱帶氣候中茁壯成長。種植腰果和巴西堅果。鱷梨、菠蘿、木瓜和番石榴等水果也原產於熱帶南美洲。
兩種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是咖啡和可可,可可是巧克力的基本成分。巴西是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出口國,也曾是最大的可可出口國之一。2000 年,一種真菌蔓延到南美的許多可可種植園,破壞了該地區的經濟並推高了巧克力的價格。巴西、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的巧克力產業正在緩慢復甦,但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可可來自熱帶非洲國家。
該大陸的溫帶氣候位於南迴歸線以南和安第斯山脈的中海拔地區。溫帶氣候比熱帶氣候具有更大的溫度範圍和更低的冬季溫度。
南美洲的溫帶氣候是許多經濟作物和牲畜的家園。玉米產於整個溫帶氣候,大豆已成為潘帕斯草原越來越有利可圖的作物。
潘帕斯草原廣闊而優質的牧場也是南美龐大的牧場產業的中心。巴西是世界第三大牛肉出口國(僅次於澳大利亞和美國)。阿根廷也是重要的牛肉出口國。
在整個南美洲的沙漠、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都有乾旱氣候。其中一些氣候極冷,而另一些則極熱——但它們的降水量都很少。這使農業生產變得困難。然而,大量灌溉的作物,如水稻和棉花,卻生長在沙漠綠洲中。
寒冷的氣候發生在阿根廷和智利的南端以及安第斯山脈的最高海拔地區。寒冷氣候的年平均氣溫低於 10 攝氏度(50 華氏度)。這些氣候的特點是旱季長、風大。
雖然這些寒冷的氣候限制了農作物的生產,但它們也是數千種本地馬鈴薯物種和本地藜麥植物的家園——一種為可食用種子而種植的類似穀物的作物。土豆和藜麥是安第斯飲食中的澱粉類主食。馬鈴薯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農作物之一。全世界 99% 的馬鈴薯都可以追溯到 10,000 多年前最初在奇洛埃群島種植的單一物種。
除了土豆和藜麥,綿羊、美洲駝、羊駝和駱馬等放牧動物也在寒冷的氣候中茁壯成長。飼養這些動物是因為它們的肉和羊毛被用於出口到世界各地的高品質紡織品。
林業和漁業
林業是對森林中樹木和其他植被的管理。它是熱帶南美洲,尤其是亞馬遜河流域的一項主要經濟活動。許多高價值樹種,如桃花心木和紅木,原產於熱帶雨林。這些樹的木材出口到國外市場,用於櫥櫃和地板。一些國家有人工林。例如,智利是木片、膠合板和紙漿的重要出口國。
低檔木材對南美的建築市場很重要。這些較便宜的木材中最熟悉的是桉樹。桉樹並非原產於南美洲,但它的生長速度非常快。桉樹在整個南美洲的低收入社區用作建築材料和燃料。
海洋漁業是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儘管過度捕撈已經耗盡了許多魚類種群。寒冷的秘魯洋流將營養豐富的海水帶到了海岸,形成了從鯨魚到蝦的各種漁業。秘魯和智利大量捕獲的鳳尾魚被加工成魚粉,一種用於動物飼料和肥料的成分。智利是養殖鮭魚和鱒魚的全球領先者,而厄瓜多爾是重要的蝦類出口國。
採礦和鑽井
採礦業是南美最重要的經濟引擎之一。該大陸擁有世界約五分之一的鐵礦石儲量。鋼鐵(一種鐵製品)用於世界各地的建築和機械。
世界上超過四分之一的已知銅儲量在南美洲,主要在秘魯和智利。2009 年,銅價值 269 億美元,佔世界最大銅出口國智利出口的近三分之一。銅用於電線和設備,因為它是良好的熱導體並且耐腐蝕。
其他重要的金屬沉積物包括錫,用於焊接金屬表面;鉛,用於建築、電池和子彈;和鋅,用作防腐劑。巴西、秘魯和玻利維亞是錫的主要生產國。鉛和鋅礦主要分佈在秘魯、玻利維亞、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北部的高海拔地區。
南美洲是一些石油和天然氣礦藏的所在地,這些石油和天然氣用於能源和燃料的開採。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是委內瑞拉的主要產業,在馬拉開波湖和埃爾蒂格雷地區附近發現了主要礦床。石油部門約佔委內瑞拉國內生產總值(GDP)的三分之一。
建築環境
南美洲過去半個世紀的經濟增長促使其城市迅速擴張。然而,這些城市經常遭受低效的交通和公用事業系統、污染和不受管制的住宅增長。
巴西聖保羅是一個工業強國,也是南半球最大的城市,人口超過 1100 萬。該市位於聖保羅大都市區 (SPMA) 的中心,估計有 19,889,559 名居民,面積超過 7,743 平方公里(3,067 平方英里)。SPMA 被定義為“特大城市”,因為它覆蓋了廣闊的區域並包含了幾個不同的城市。
聖保羅的增長主要來自於 1880 年代席捲該市的咖啡熱潮。來自歐洲和日本的移民來到這座城市從事咖啡貿易。今天,聖保羅生產巴西大約一半的工業產品,是南美製造業的中心。
聖保羅的經濟機會吸引了許多貧窮的移民。這種移民潮刺激了大規模棚戶區的建立,稱為貧民窟。在聖保羅,有 600 多個貧民窟。貧民窟經常從市中心搬走,並與水、污水和電力等基本城市服務斷開連接。
毒品交易,主要是可卡因,也集中在貧民窟。販毒已成為南美洲的一個主要經濟產業,為被稱為卡特爾的毒品組織提供數億美元。為毒品貿易生產原材料的農民很少能像將毒品運往國際市場的卡特爾那樣受益。販毒集團已成為對南美政府的嚴重安全威脅,尤其是在哥倫比亞和巴西。
秘魯利馬是僅次於埃及開羅的世界第二大沙漠城市。利馬都會區擁有近 900 萬人口,約佔秘魯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利馬因其當地菜餚的數量和多樣性而被稱為美洲美食之都。這些菜餚匯集了這座城市作為西班牙殖民中心的根源以及國際移民(非洲、中國、日本)和當地移民(安第斯、亞馬遜)的影響。
利馬擁有南美最大的出口產業。利馬和附近的港口城市卡亞俄也是南美洲最重要的魚類貿易中心之一。利馬和卡亞俄擁有通往亞洲沿海地區的定期高效海上航線。
就像聖保羅一樣,利馬的大面積會導致某些基礎設施問題。嚴重的交通擁堵是利馬的間接街道和高速公路網絡以及不可靠的公共巴士造成的。這些舊巴士通常比新巴士更小,污染更嚴重。為了減少交通和污染,利馬正在建設地上地鐵式系統。
南美洲擁有許多工程奇蹟,其中大部分與管理該大陸的自然資源有關。伊泰普大壩於 1984 年竣工,橫跨巴西-巴拉圭邊界的巴拉那河。該大壩產生的水力發電量超過世界上任何其他大壩。(不過,中國的三峽大壩發電量更大。)2008 年,大壩發電量為 946.8 億千瓦時,供應了巴拉圭 90% 的能源和巴西 19% 的能源。1994 年,美國土木工程師協會將伊泰普大壩選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
南美洲擁有世界上一些最大的採礦作業。智利北部的 Chuquicamata 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露天銅礦。它長 4.3 公里(2.7 英里),寬 3 公里(1.8 英里),深超過 847 米(2,780 英尺)。該礦生產智利四分之一以上的銅。它的冶煉廠(從岩石礦石中提取銅)和精煉廠(提純提取的銅)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冶煉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