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韓國位於亞洲東部的朝鮮半島南半部。北與朝鮮接壤,南與東與日本海/東海接壤,西與黃海接壤。韓國面積為 98,480 平方公里(38,023 平方英里),略大於印第安納州。它與朝鮮有 238 公里(148 英里)的陸地邊界和 2,413 公里(1,499 英里)的海岸線。其主要城市中,首都首爾和仁川位於該國西北部,而光州和釜山位於南部,大邱位於東南部,大田位於中部。
人口
2000 年 7 月,韓國的人口估計為 47,470,969。從 1975 年的 3530 萬增加到 1998 年的 4610 萬,增長率為 1.2%。按照目前估計的 0.6% 的增長率,到 2015 年人口將增加到 5110 萬。2000 年的估計出生率為每千人 15.12 人,而估計的死亡率為每千人 5.85 人。估計的遷移率為 0%。
韓國的人口在種族上是同質的。除了約 20,000 人的小華人社區外,其餘人口都是朝鮮族。大約 78% 的人口屬於 15-64 歲(71%)和 65 歲或以上(7%)的年齡組。到 2015 年,10.6% 的人口將超過 65 歲。
韓國是一個高度城市化的社會。1998年,約84.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地區,比1975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48%有顯著提高。預計到 2015 年,城市人口將達到 92.2%。首都首爾是最大的城市,人口為 1040 萬,其次是釜山(390 萬)、大邱(250 萬)、仁川(250 萬) 、光州(130 萬)和大田(130 萬)。
稅收
韓國的稅收制度嚴重依賴間接稅,佔稅收收入的 50% 左右。居民和非居民個人和公司均應納稅。歸屬於居民的房地產租金收入、營業收入、勞動收入、臨時財產收入和雜項收入按累進方式徵稅。利息和股息須繳納預扣稅。非居民也對來自韓國的收入徵稅。個人收入的稅率從 10% 到 40% 不等。稅收適用於在韓國經營的所有公司,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在韓國註冊成立的公司被視為國內公司,需要對其全球收入徵稅,而外國公司僅對其在韓國產生的收入徵稅。
稅收、關稅和其他政府產生的收入(各種費用、社會保障繳款和公共企業的收入)是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預算赤字通過直接從國內外銀行借款或通過發行債券融資。1999年,政府總收入907.8億美元,其中各項稅收和關稅佔總收入的70.1%。其他政府收入佔總收入的29.9%。當年政府總支出1017.7億美元,赤字109.9億美元。2000 年更好的經濟表現導致了少量盈餘(約 110 億美元)。在1181.8億美元的總收入中,所有稅收和關稅佔總收入的69.48%(821.2億美元),
農業
農業
韓國的耕地有限。它佔總土地的 21%(2070 萬公頃),低於 1950 年代初期 21.8%(2160 萬公頃)的份額。日益增長的城市化和道路建設是造成下降的兩個主要因素。包括林業和漁業在內的農業佔 GDP 的比重從 1995 年的 6.2% 下降到 1999 年的 5%。包括林業和漁業在內的該部門的總產出在 1998 年收縮 6.6% 之後,在 1999 年增長了 4.7% 1997 年金融危機的結果。1999 年,其勞動力份額為 10.09%(2,349,000 名工人),比 1995 年的 12.2%(2,534,000 名)有所下降。
自 1950 年代以來,韓國擁有發達且高產的農業部門,這得益於以下幾個因素:政府財政援助(2000 年為 83 億美元)、機械化和廣泛使用化肥。為了鼓勵增長並使該國的主要糧食大米實現自給自足,政府在正常情況下禁止進口大米。它還向農民支付高於世界價格的大米價格,同時補貼消費者,讓所有人都能買得起大米。因此,韓國現在可以自給自足水稻生產和多種水果和蔬菜的生產。1999 年稻米產量為 597.5 萬噸,比 1995 年(506 萬噸)大幅增加。韓國還生產大量其他主要產品,例如大麥和小麥 (189, 000 公噸,1999 年),但糧食不能自給自足。因此,1998年進口農產品,主要是穀物和製品,相當於17.16億美元。
林業
雖然森林占其總土地的 65.7%,但地形使商業林業變得困難,因此韓國進口其大部分林產品(木材),主要來自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從 1950 年代開始,政府的重新造林政策與 1970 年代被稱為新村運動的農村發展計劃相結合,恢復了在二戰期間被大規模破壞的森林。這導致木材產量從 1954 年的 3080 萬立方米大幅增加到 1998 年的 3.636 億立方米,主要被農村居民用作燃料。由於各種需要,該國嚴重依賴進口木材,1998年進口木材達18.86億美元。
漁業
在過去的 20 年裡,漁業一直在衰退,1999 年只有 315,000 人受僱,低於 1970 年代的 750,000 人。由於工業化和服務業的增長,它在經濟中的作用隨著農業的總體下降而下降。1999 年,漁業產品約占出口的 1%(約 14 億美元),與 1970 年代 5% 的份額相比急劇下降。韓國依賴大量進口漁業產品供國內消費,儘管漁獲量從 1970 年代後期的 240 萬噸增加到 1990 年代後期的 300 萬噸。1996-97 年進口漁業產品的價值約為 10 億美元,與 1970 年代中期每年不到 2000 萬美元相比有了巨大的飛躍。
礦業
採礦和採石是非常微不足道的經濟活動,1999 年僅佔 GDP 的 0.4%(14.7 億美元)。韓國的重要礦產資源很少,也沒有石油和天然氣。它的可用礦物質是鉛、鋅和銅,它們只滿足了它的一小部分需求。因此,它進口了所有所需的燃料和幾乎所有所需的礦物,佔其 1999 年進口總額的 50.8%。韓國曾經是鎢精礦的主要出口國,但其鎢礦石的產量在 1993 年完全停止當中國用鎢充斥世界市場時,它的世界價格急劇下降。包括採石在內的採礦業在 1999 年增長了 5.2%,對於一個在 1998 年經歷了 24% 收縮的行業來說,增長微不足道。
製造業
製造業一直是韓國增長和發展的引擎,韓國已成為各種製成品的主要供應商。1999 年該部門對 GDP 的貢獻為 31.8%,比 1998 年的 30.9% 有所增加,比 1996 年和 1997 年經濟放緩期間的水平有所改善。
韓國製造業生產範圍廣泛的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品以滿足國內需求,但主要用於出口。它們包括輕型和消費品(織物和服裝);電子、電信和計算機設備;和重工業產品(金屬、汽車和船舶)。自1970年代以來,韓國已成為世界主要鋼鐵生產國之一。汽車工業在 1980 年代開始僅出於出口目的而增長,但最終也擴大到滿足國內需求。汽車年產量從 1990 年的 935,271 輛增長到 1999 年的 220 萬輛。
1999 年韓國製成品的價值為 1295 億美元,而 1998 年經濟危機期間為 979 億美元。表現最好的行業包括電信、電子、工業機械和運輸設備,增長超過 30%。重工業和化工增長25.9%,輕工業(紡織、鞋類和食品)增長7.2%。
1997年金融危機期間,包括大型企業集團在內的許多製造商破產。企業重組作為接受IMF援助的條件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製造業的所有製結構。這個以前封閉的部門現在對外國投資者無限投資和收購開放。1998年,韓國最大的汽車製造商現代汽車收購了陷入困境的韓國第三大汽車製造商起亞汽車及其附屬公司亞洲汽車。2000年,法國汽車製造商雷諾收購了破產的三星汽車,而美國福特汽車則收購了破產的大宇汽車。
1999 年製造業從業人員 400.6 萬人,比 1998 年的 232.4 萬人大幅增加。1999 年的數字表明,自 1980 年代以來出現了大幅增長(15.3%),但自 1970 年代初以來出現了驚人的增長(169.9%)。正如大多數發達經濟體所發生的那樣,不斷增長的勞動力成本迫使許多韓國製造商將大型工業和/或勞動密集型工業轉移到工資低得多的國家,如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和中國。由於自 1998 年以來韓朝關係有所改善,一些韓國製造商在朝鮮建立了一些電子工廠,但在兩國關係進一步改善之前,將韓國產業大規模轉移到朝鮮並不是一個真正的選擇.
建造
儘管由於大規模基礎設施項目而實現了數十年的增長,但自 1995 年建築業在 GDP 中的份額為 11.3% 以來,建築業經歷了下滑。隨著金融危機,其份額在 1998 年下降到 10.1%,在 1999 年下降到 8.8%。
在 1960 年代和 1970 年代,隨著韓國進入工業化階段,建築業蓬勃發展。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 1980 年代後期的房地產繁榮。從 1973 年到 1982 年,每年建造的住宅(房屋和公寓)數量平均為 196,000 套,到 1990 年達到 750,000 套。繁榮一直持續到 1996 年經濟開始放緩。1997 年金融危機使建築業收入從 1997 年的 324 億美元急劇下降到 1998 年的 99 億美元。1999 年的有限復甦使收入增加到 167 億美元。
海外項目隨著時間的推移幫助了建築業,但自 1990 年代初以來,它們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利用廉價勞動力,韓國建築公司在 1980 年代贏得了主要在中東產油國的道路建設項目合同。
服務
隨著時間的推移,服務業有了長足的發展,1999年佔GDP的51.5%,超過了農業和工業。它是最大的雇主,1999 年佔總勞動力的 64.3%(13,906,000 名工人),比 1995 年略有增加。
金融和商業服務
1999 年,這些服務佔 GDP 的 19.7%,自 1989 年以來增長了 5.7%。其適度增長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大宇集團破產,其未償還貸款超過 800 億美元。崩盤破壞了債券市場,導致人們對投資信託行業失去信心。
在中央銀行(韓國銀行)的指令下,國有銀行通過向遵循政府發展戰略的企業提供信貸來操縱經濟活動,同時通過拒絕信貸來懲罰其他企業。1997 年的危機迫使政府改革金融體系,以接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牽頭的以經濟重組為條件的一攬子救助計劃。為了盡量減少對金融部門的干預,政府已將所有公共銀行私有化,但兩家開發銀行除外:韓國開發銀行和韓國進出口銀行。它們為出口行業以及由韓國政府和外國投資者資助的重型設備和化學工業提供中長期信貸。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韓國金融業向外國競爭開放的要求,它已將其私有化銀行之一出售給外國競標者,同時考慮出售其他一些銀行。由於多年來政府管理不善,特別是政府對金融服務的持續嚴格控制,銀行和保險公司仍然不發達,並面臨各種問題。因此,需要多年的持續改革來解決其欠發達的問題。多年來政府管理不善,尤其是政府對金融服務持續嚴格控制的結果。因此,需要多年的持續改革來解決其欠發達的問題。多年來政府管理不善,尤其是政府對金融服務持續嚴格控制的結果。因此,需要多年的持續改革來解決其欠發達的問題。
1997 年的金融危機迫使許多金融和商業服務進行整合。1997年至2000年間,政府監管機構關閉了約498家金融機構,其中包括11家銀行、21家商業銀行、13家保險公司、16家證券公司和投資信託公司,以及437家其他非銀行機構。2000年,金融體係由22家銀行和數千家非銀行機構組成,其中包括5家商業銀行、43家證券公司、36家保險公司、28家投資信託公司、15家租賃公司和7家信用卡發行商。非銀行機構包括數家互助儲蓄和金融公司、信用合作社、社區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計劃以及保險、分期付款信貸和風險投資公司。所有國內銀行持有的資產總計440美元。
2001年1月,有44家外資銀行在韓國開展業務,部分韓國銀行已被外資銀行收購。外國銀行持有的資產估計為 360 億美元。外資銀行在幾乎與國內銀行相同的監管條件下運作,但不受韓國政府的直接控制。但是,他們不允許有分店網絡,因此他們的零售業務很小。
投資信託公司 (ITC) 是韓國金融和商業服務部門的另一個組成部分。1999 年末大宇集團的破產給購買了大部分債券的 ITC 造成了嚴重損失。這一劇烈事件導致恐慌的投資者將大約 842 億美元的投資從 ITC 轉移到銀行。為了恢復信心,韓國政府向受災最嚴重的 ITC 注入了大量資金(2000 年為 253 億美元)。它還承諾在 2001 年再提供 413 億美元的一攬子救助計劃。
就保費收入而言,韓國人壽保險市場位居世界第六。保險業也受到金融業弱點的影響,一些公司因此而倒閉。政府現在監督已向外國投資者開放的保險業。2000年,保險業共有23家壽險公司,其中外資7家,合資3家,非壽險公司13家。1999 年,他們的資產估計約為 472 億美元。
旅遊
憑藉其古老的歷史遺跡、眾多的佛教寺廟、各種夏季和冬季運動的機會以及自然美景,韓國已成為重要的旅遊勝地。政府的支持和私人投資幫助旅遊業在 1990 年代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此前該行業在過去幾十年中一直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行業。1995年至1999年間,遊客人數平均每年增長7.2%,1999年達到392.1萬人次,比1995年的229.4萬人次大幅增加。1999年,旅遊收入為46.15億美元,比1998年大幅下降69.24 億美元。儘管遊客人數有所增加,但韓國貨幣貶值以及許多商品和服務價格的急劇下跌,壓低了遊客創造的收入。
遊客主要來自太平洋地區。日本一直是最大的旅游來源國,其次是美國和台灣,1999 年的人數分別為 217.4 萬、47.3 萬和 14.6 萬。居住在國外的韓國人也構成了很大一部分遊客,當年發送了 1,128,000 名遊客。旅遊業擁有龐大且不斷擴大的基礎設施。1998年,它包括446家酒店(其中近一半是五星級),擁有46,360間酒店客房。1980 年代,隨著 1986 年亞運會和 1988 年夏季奧運會,酒店業得到了提振。由日本和韓國共同主辦的2002年世界杯足球賽將給韓國旅遊業帶來又一重大推動。
運輸
韓國的經濟增長為陸、海、空交通的發展做出了貢獻。1990 年代,當韓國開始成為主要貿易國時,運輸業顯著增長。1999 年,該行業佔 GDP 的 7%,略高於 1995 年的份額(6.6%)。韓國海上商業船隊擁有龐大的貨運能力(1999 年為 5,093,620 公噸),預計在 21 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將增長。其商業機隊在 1990 年代迅速增長,1997 年運送國際旅客 74,375,000 人次,國內旅客運送 9,052,000 人次。1998 年韓國經濟放緩使旅客人數分別急劇減少至 55,736,000 人和 6,877,000 人,但隨著經濟復甦,可能會出現復甦。
零售
韓國的零售業規模龐大且不斷增長,1999 年其占 GDP 的比重為 10.9%。零售業主要由小型傳統商店和餐館主導,在 1980 年代開始多元化,包括大型和現代機構以及各種外國零售網絡。儘管如此,大多數零售單位仍然是小型家庭經營的商店、市場攤位或街頭小販,儘管這種傳統的零售網絡正在迅速讓位於大型折扣店。包括國內E-mart、美國沃爾瑪和Price Costco、法國家樂福在內的折扣連鎖店正在增長。零售業還包括一個不斷增長的食品服務業,1999 年的收入估計為 227 億美元。特許經營餐廳,包括美國餐廳,1999 年佔該行業收入的 5% 左右。與所有其他類型的經濟活動一樣,1997 年的金融危機總體上損害了零售業,尤其是特許經營餐廳的增長放緩,但經濟復甦使情況有所改善。零售和批發貿易在 1999 年恢復了 13%,抵消了 1998 年類似的下降。2000 年的部分統計表明零售業增長了約 6.9%,零售額猛增,估計為 980 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