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台灣島位於東亞,距中國大陸東南部約 161 公里(100 英里),菲律賓呂宋島以北約 483 公里(300 英里)。東海與台灣北界,西臨台灣海峽,南臨菲律賓海,東臨太平洋。該領土略小於美國馬里蘭州和特拉華州的總面積。台灣總面積為 35,980 平方公里(13,892 平方英里)。其首都台北位於東北部,是境內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人口
截至2000年11月,台灣人口估計為22,257,000。14 歲及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 22%,而 70% 屬於 15 至 64 歲年齡段。最早的政府人口普查記錄,日期為 1905 年,將全島人口定為 312 萬,到 1945 年翻了一番,達到 602 萬。隨後,台灣人口以平均 3.84% 的速度增長,促使政府實施嚴格的人口控制措施,例如家庭規劃。到 1997 年,人口增長率已降至 1%。
除了政府的計劃生育計劃外,人口增長的下降可能與年輕一代態度的改變有關,由於更好的教育和職業機會,他們現在傾向於晚婚。20至34歲的準媽媽人數有所減少。台灣1997年登記的326,002名新生兒中,男嬰比100女109.04。島上較高的男女比例符合中國傳統上重男輕女的文化。
按年齡組測量的人口分佈曲線表明人口老齡化。1990 年,65 歲及以上的人口約佔台灣人口的 6.1%。這個數字在 2000 年增加到 8%,平均預期壽命為 76.35 歲,政府估計到 2030 年老年人口的百分比將增加到 19.1%。為了鼓勵人口適度增長,政府修改了其以前的人口減少口號來自“一個[孩子]不是太少;兩個剛剛好”到“兩個剛剛好”。
由於台灣的工業化程度不斷提高,人們湧向該島的城市地區,該地區吸納了總人口的 67.8%。1997年台灣人口密度僅次於孟加拉,位居世界第二,每平方公里601人(每平方哩1,557人)。首都台北佔地 272 平方公里(105 平方英里),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每平方公里 9,560 人(每平方英里 24,760 人)。僅次於台北的是高雄市,面積為 154 平方公里(59 平方英里),每平方公里有 9,350 人(每平方英里 24,216 人),而台中市,面積為 163 平方公里(63 平方英里) ),每平方公里有 5,519 名居民(每平方英里 14,294 人)。
政府開支和稅收
預算、會計和統計總局(DGBAS)的數據顯示,政府在 1999 年花費了 1.164 萬億新台幣。其中很大一部分預算用於國防(22.6%);其次是教育、科學和文化(17.4%);經濟計劃(14.8%);社會福利(13.5%);一般行政(11.6%);養老金和遺屬撫卹金(11.1%)。同年,政府財政盈餘新台幣646億元,外債350億美元。
台灣政府徵收 18 種不同的稅收,為國家支出提供收入。其中九類直接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農村土地稅、地價稅、土地增值稅、遺產及贈與稅、礦區稅、房屋稅和契稅。其他 9 種稅是間接稅,包括關稅、營業稅、商品稅、印花稅、車輛牌照稅、證券交易稅、娛樂稅、屠宰稅和港口稅。
稅收由國家稅務總局徵收,國家稅務總局管理不同省市的不同稅收徵管機構。1999年僅稅收就佔政府總收入的62.7%。根據DGBAS的統計,同期政府能夠徵收的稅款略高於新台幣7700億元。
通訊
政府正在通過 30 個不同的項目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奠定基礎,這些項目旨在使該國成為一個有競爭力的知識型社會。不同的項目側重於加強寬帶接入、提高互聯網服務質量、改進和多樣化本地網站的內容,以及促進電子商務和其他基於互聯網的應用。截至 1999 年 7 月 1 日,台灣共有 15 家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和 413 萬互聯網用戶。根據官方估計,台灣至少有 52,000 個本地創作的網站,其中 89.6% 是.com(提供不同類型的傳統和創新商品和服務的互聯網公司)。大多數這些網站都是用中文編寫的,儘管許多網站提供英文版本。
截至 2000 年 4 月,電信總局估計移動電話用戶為 1378 萬,高於估計的 1249 萬電話主線。2000 年 7 月,台灣將其國際直撥 (IDD) 費用平均降低了 15%。早些時候,本地和移動電話、租用線路和互聯網服務的費用下降了 2% 至 5%。一旦建立了單獨的會計製度並對國有電信公司進行了評估,預計還會進一步減少。
花卉
從1986年到1998年,台灣的花卉(花卉種植業)經歷了巨大的盈利擴張,出口額從370萬美元增加到4150萬美元。隨著需求和銷售的增加,台灣的花卉苗圃從 3,500 公頃擴大到 10,000 公頃。花卉的主要出口市場是日本、香港和美國。大多數花卉農場將其種植面積的一半分配給生產切花,即作為花瓶和插花的單莖出售的花朵,而另一半用於苗圃生產。年產切花14億株,盆栽2500萬株。
釣魚
1998年,台灣漁業捕撈價值29億美元,其中62%來自深海捕魚,20%來自水產養殖,15%來自遠洋捕魚,3%來自沿海捕魚。鰹魚和鰻魚是台灣最大的出口水產品。1998年鰻魚的出口額(其中大部分銷往日本)超過4億美元。
為保護自然資源及進一步發展島內漁業,台灣政府於 1980 年代投資興建漁港、批發市場、現代設備及其他基礎設施。在 1990 年代,政府補充了這一舉措,重新努力提高公眾對環境和保護問題的認識。通過了幾部環境法,例如 1991 年的《水污染控制法》和 1994 年的《環境影響評估法》。
台灣多山的地形對其蓬勃發展的漁業構成了自然災害,尤其是在雨季,當島上寬闊而淺的河床沉積泥沙時,尤其如此。因此,政府將特別適合水產養殖(科學養殖魚類的生產)的區域劃出和發展,台灣已成為世界水產養殖發展的領導者。該行業在 1980 年代蓬勃發展,但在 1987 年草蝦產業受到疫情打擊時受到挫折。在 1990 年代,政府通過促進自動化、鼓勵使用生物技術和改進其營銷策略進一步促進生產。
家畜
1950年代,台灣的畜牧業是後院企業。在此後的短短 4 年裡,畜牧業發展成為一個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並成為主要的出口產品。1998年畜牧業產值超過36億美元,佔農業總產值的41.56%。養豬業在畜牧業中仍居首位,其次是肉雞、雞蛋和牛奶。然而,1997 年 3 月爆發的口蹄疫導致出口銷售暫時下降。官方估計,20 個城市有 6,147 家養豬場感染了這種疾病。為了控制疾病的傳播,政府下令消滅所有受影響的動物,並立即為未受影響的動物接種疫苗。大約使用了 2100 萬劑疫苗來控制這種疾病。此後,養豬業復甦,出口銷售恢復正常水平。
台灣將其農業產業的增長歸功於農民的奉獻精神、農民組織的發展、技術和基礎設施的不斷改進,以及有利的土地改革計劃的實施。政府繼續通過價格擔保、低息貸款、經濟激勵和其他有益措施來支持農民。
通過新品種、生長調節劑和機械化等技術改進,每公頃土地的作物產量從 1945 年的 8,600 公斤躍升至 1998 年的 16,384 公斤。台灣水果種植者採用先進的園藝技術來實現現代化經營。通過有效防治病害、調整果實成熟期、培育良種果品、實行多年豐收,水果行業實現了盈利增長。
台灣利用信息技術創建了國家農業信息服務,這是一個綜合農業信息數據庫,包括與國內農業、林業、漁業和畜牧業相關的計劃、生產和營銷信息。該數據庫提供了對信息和通信的快速訪問,並允許農業部門的參與者在國際層面交流思想。
台灣農業部門面臨多項挑戰。快速老齡化的農業勞動力和嚴重缺乏新的年輕工人阻礙了高效農業,他們放棄了農村生活,在城市從事更賺錢的職業。農民面臨收入下降、成本上升、外來競爭加劇等問題,而隨著台灣加入世貿組織的臨近,農民的困境將在好轉之前進一步惡化。
另一個阻礙農業增長的因素是島上的山區地形,這將農業限制在可耕地的西部斜坡和沖積平原上。更糟糕的是,地塊很小,大多數農民的耕地面積不到 1 公頃。這限制了先進農業方法(如機械化)的應用,因為這些方法依賴於規模經濟(大產出)才能具有成本效益。農業效率的提升沒有跟上其他行業的步伐。由於耕作不再有利可圖,台灣總耕地中約有 10% 被忽視。
水產養殖的發展受到環境退化的嚴重威脅。淡水養殖使用大量地下水,有時會導致土地移位或塌陷。台灣的兩個政府機構,經濟部和農業委員會,聯合推廣更有效利用淡水的循環系統,並鼓勵水產養殖者轉向海洋牧場。
台灣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受到主要由城市社區擴張造成的河流和沿海水域污染的威脅。台灣有21條初級河流、29條次級河流和79條普通河流。根據環境保護署(EPA)的數據,33.8%的一級河流和二級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大多數工業、農業和住宅廢水直接排入河流,嚴重污染了下游水體。到 1998 年 4 月,只有 240,000 戶(33.25%)接入了污水系統。
行業
信息技術
據信息產業研究所稱,由於全球對軟件的需求不斷增加,到2001年,台灣軟件市場的產值將達到新台幣1500億元。持續的投資和穩定的人才供應是台灣軟件業近年迅猛發展的兩大因素。未來產業將有機會進一步提升產值,尤其是電子商務在台灣本土企業中越來越受歡迎。
1998年台灣硬件信息技術產業總產值338億美元,比上年的300億美元增長11.9%,成為台灣最重要的創彙來源。自 1995 年以來,台灣一直是繼美國和日本之後的世界第三大計算機硬件供應商。台灣有大約 900 家計算機硬件製造商,僱傭了近 100,000 名工人。這些公司生產筆記本電腦、顯示器、台式電腦和主板,在 1998 年佔信息技術行業產值的 80% 左右。為了確保在世界市場上的最大份額,台灣製造商努力保持高質量和有競爭力的價格。根據信息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統計數據,台灣已經取代新加坡成為日本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信息產品供應國。2000 年 3 月,台灣贏得了成為世界領先的 CD-ROM 驅動器製造商的殊榮,這一壯舉得益於日本在 1998 年退出 CD-ROM 市場。1999 年,台灣還聲稱是世界上最大的筆記本電腦供應商,估計世界市場份額為 49%。
汽車
13家汽車製造商在台灣設有工廠。其中大部分與外國汽車製造商合作,主要是日本。這些公司生產和進口汽車。1998年台灣生產汽車約40.2萬輛,汽車工業產值達99.3億美元。
然而,有限的停車位和市區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導致國內汽車市場下滑。從 1995 年銷售的 542,000 輛的高位,到 1998 年僅購買了 476,000 輛,其中 80% 的需求來自轎車。近年來,國產車與進口車之間的競爭逐漸減弱。1998 年,國內汽車工業雖然受到日本和美國進口的威脅,但仍設法佔領了約 84% 的市場,在 292,000 輛國產轎車中,有 70% 以上由 3 家公司供應:福特六和汽車公司。, 有限公司 (20.3%)、裕隆汽車有限公司 (28.6%) 和國嘴汽車有限公司 (22.4%)。在商用車市場,中國汽車保持了傳統的頭把交椅,
為加強該行業,汽車製造商需要投資於研究和設計(R&D),並改進他們在發動機、計算機化齒輪系統和其他幾個部件方面的技術,以提高他們的設計能力。該行業的弱點之一是對外國發動機的依賴以及無法生產安全氣囊等其他關鍵部件,這限制了其出口汽車的計劃。自 1999 年以來,經濟部撥款鼓勵研發,從而減輕汽車工業對日本和其他國家進口的依賴。
紡織品
台灣紡織業生產合成纖維、紗線、織物、服裝和服裝配飾。過去幾年,台灣製造商嘗試開發人造纖維和織物,以彌補台灣無法生產棉花或羊毛,以及其有限的絲綢和亞麻產量。1998年,台灣生產了325萬噸人造纖維,居世界第三位。全國滌綸纖維產量268萬噸,居世界第二位。尼龍產量為 301,000 噸,位居世界第一。台灣也開始大量生產碳纖維、氨綸和粘膠纖維。台灣紡織品出口的主要出口市場是美國、香港和其他東南亞國家。
零售
台灣最大的零售商之一是 7-11 連鎖便利店。就店鋪人口密度而言,台灣每萬人擁有一間7-11店鋪,是全球比例最高的。該公司由總裁連鎖集團所有,1998 年的收入達到 12.9 億美元。總裁集團在台灣是家喻戶曉的名字,幾乎每個人都曾使用過其產品或服務。此外,它是中國大陸最大的台灣投資者。1999年10月,經濟部批准總統集團提出的3.28億美元的大陸投資項目。該公司正在通過對星巴克咖啡連鎖店和 Conforama 家居家具和電器連鎖店進行再投資來實現業務多元化。
除了食品和飲料,台灣新興的零售市場是家裝和家具市場。隨著人口購買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正在翻新他們的房屋和環境。1992年,Ethan Allen、ID-design、宜家、百安居等國際知名公司進入台灣市場。宜家官員在 1999 年接受《自由中國日報》採訪時估計,台灣家具業的年價值為 2.03 億美元。這一估計不包括家居裝修行業。
1998 年,宜家國際連鎖店公佈的收益為 70.2 億美元。台灣家具廠商會表示,外資企業的盈利顯示出該行業的巨大潛力,吸引了台灣家具出口商也將其產品推向國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