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概況
位置和大小
烏干達是東非、肯尼亞西部和剛果民主共和國(前扎伊爾)東部的一個內陸國家,面積為 236,040 平方公里(146,675 平方英里),陸地總邊界為 2,698 公里(1,676 英里)。相比之下,烏干達的面積略小於俄勒岡州的面積。烏干達首都坎帕拉位於該國東南部的維多利亞湖畔,維多利亞湖是非洲最大的湖泊,也是尼羅河的源頭。維多利亞湖也與肯尼亞和坦桑尼亞接壤。
人口
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 2000 年估計烏干達人口為 22,459,000 人,比 1995 年的 19,689,000 人年平均增長 2.5%。2000 年,出生率為每千人 48.04 人,而死亡率為每千人 18.44 人。以類似的年增長率,2015 年人口可能達到 34,762,000 人,到 2050 年將達到 66,305,000 人。雖然 1999 年每平方公里人口只有 241 人(每平方英里 93 人),但上述預測的人口增長可能會造成未來的土地危機和資源。
烏干達人口主要是非洲裔,由 13 個主要民族組成,儘管實際上總共有 49 個這樣的民族。其餘人口由亞洲人和歐洲人(約 1%)和從鄰國危機中逃離的難民(最近來自蘇丹、盧旺達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組成。值得注意的是,烏干達在 1962 年獨立時有大量亞洲公民;然而,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 Idi Amin (1971-78) 將軍的政權下被強行驅逐,以試圖“非洲化”這個國家。
烏干達的人口非常年輕,14 歲以下的人口占 51%,65 歲或以上的人口只有 2%。2000 年,大多數烏干達人(86%)生活在農村地區。1965 年,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 7%,到 2000 年上升到 14%(5% 的人口集中在坎帕拉及其周邊地區)。需要注意的是,由於工人因季節性就業而流動,城鄉之間經常發生波動,因此人口分佈難以準確。
烏干達通常被認為是艾滋病毒/艾滋病流行的中心;事實上,烏干達的艾滋病毒/艾滋病被普遍認為是一種流行病(一種疾病在整個國家發生)。據估計,1999 年有 110,000 名烏干達人死於艾滋病,這是自 1980 年代後期以來最常見的年輕人死亡形式。重要的是要理解,由於艾滋病毒/艾滋病的社會經濟影響,這些死亡的共鳴超出了它們自身的深遠意義。例如,艾滋病導致的死亡時間很長,需要大量的關心和關注。因此,大量可以從事生產性工作的女性(主要是女性)花時間照顧
垂死的。此外,到 1999 年,自大流行開始以來因艾滋病造成的孤兒累計達到 1,700,000 人。這就提出了烏干達兒童的發展和指導問題。然而,烏干達政府是非洲最早推動公共教育計劃和艾滋病毒/艾滋病公開的國家之一。由於這項積極的政策,烏干達成為非洲減少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成功案例之一;例如,1990 年報告了 10,235 例艾滋病病例,但 1998 年只有 1,406 例。
咖啡
到目前為止,咖啡是該國整個經濟中最重要的因素。烏干達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的咖啡生產國之一,1998 年出口了 197,200 公噸,僅次於科特迪瓦。這提供了 3.14 億美元的出口收入。儘管與 1996 年的 3.962 億美元相比,收入有所下降,但 1996 年的收成比 1998 年增加了 81,511 公噸。該國的高海拔、相對高降雨量和溫和的氣候適合種植咖啡。羅布斯塔咖啡生長在維多利亞湖附近的地區和一些西部地區。阿拉比卡咖啡生長在 Mbale 和 Kapchorwa 的火山地區,那裡較涼爽、較高的海拔為這種更有利可圖的作物的生長提供了必要的降雨量。烏干達先令貶值和浮動的雙重過程旨在激勵生產者利用更具競爭力的出口,從而擴大出口商品的生產。從表面上看,這個過程是成功的,因為生產者價格急劇上漲。例如,咖啡種植者的產品價格上漲了 182%,1990-1997 年間咖啡出口的年均增長率為 6.5%。
然而,烏干達咖啡出口的明顯增長並沒有考慮到從鄰國走私到該國,例如飽受戰爭蹂躪的剛果民主共和國,其農民的農作物價格通常不如烏干達農民。此外,生產力的提高是基於種植面積的增加而不是更高的產量。當可用耕地增加時,就會增加對該國環境資源的消耗。預計到 2015 年人口將增長 50%,這很可能會加劇對不斷減少的土地的競爭,甚至可能是衝突。
關於改善農業部門,農民根本無法獲得資本(見服務標準如下),以實現生產機械化和提高農業生產力。1996-1998 年間,每名農業工人的生產力平均為每年 345 美元。結果,農民無法充分利用咖啡出口增加的回報,例如,在 1994-95 年咖啡繁榮期間,一磅咖啡的美分價格為 126.83。未能提高生產是基於缺乏投資和假設波動的世界初級商品市場支付的通常相對較低的水平繼續存在。例如,在 1999 年,一磅咖啡的美分價格僅為 67.65。考慮到咖啡植物的長期成熟,國際市場的不穩定性並沒有為提高生產效率提供很大的動力。還應該指出的是,咖啡等出口作物非常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這進一步降低了它們的經濟活力。例如,2000 年的一場颶風將烏干達的全國收成推遲了一年。
旅遊
由於整個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大部分時間烏干達都存在嚴重的不安全狀況,旅遊業是一個非常有限的部門。今天,烏干達的大部分地區對遊客來說是完全安全的,這個國家有很多東西可以提供,比如許多美麗的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廣闊的湖泊、稀有和瀕臨滅絕的野生動物、相對未受破壞的農村社區和安全的城市。到 1995 年,159,899 名遊客提供了 1.88 億美元的收入;到 1997 年,旅遊業的收入上升到 2.27 億美元。然而,應該指出的是,國內旅遊支出幾乎與進入該國的資金一樣多,1997 年烏干達人在國外花費了 1.37 億美元。
金融服務
烏干達的銀行系統在整個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一直處於混亂狀態,部分原因是政府幾乎完全壟斷了該部門。直到 1990 年代初,烏干達中央銀行 (UCB) 自動支持兩家最重要的國家銀行,即烏干達國有銀行 (BOU) 和合作銀行,也就是說,烏干達中央銀行將向銀行提供即使他們一直在提供不負責任和無法收回的貸款,通常是向各個政治政權的盟友提供資金,以防止他們的財務崩潰。因此,UCB 的不良貸款佔其總貸款組合的 75%。烏干達最重要的金融機制破產了。
為了減少 UCB 對國家收入的消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鼓勵其私有化,裁減 48% 的人員,並將分支機構從 190 家減少到 85 家。銀行業穩定性的提高鼓勵了人們儲蓄,而 1995 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份報告稱,銀行存款佔 GDP 的比重從 1989-90 年的 4% 增長到 1993-94 年的 5.8%。然而,由於經濟嚴重不發達、收入低、放貸機會少,私營部門銀行經營的動力有限。儘管經濟已大幅自由化,但外國銀行未能再投資或重建自身,或創新其在烏干達的做法,部分原因是超過一半的商業銀行在 1994 年虧損。
銀行系統的私有化降低了基本銀行服務的可獲得性,尤其是對農村農民而言。1972年每34000人就有1個分支機構;到 1990 年代中期,這一數字為 164,000 人。這意味著最重要的經濟部門,即農業,沒有得到足夠的投資來提高生產力。主要由於員工的欺詐行為,烏干達的 3 家國家銀行於 1999 年倒閉,即合作銀行、國際信貸銀行和格陵蘭銀行。這使得 Stanbic、Barclays、渣打銀行和 Trans Africa Bank 等外資銀行在他們認為具有商業可行性的領域增加了立足點,從而為其餘的國家銀行提供了更大的競爭。